古代的出行成本很高,這個魏廣德很理解。
好吧,由此才拉開了大明朝和外洋之間的貿易。
其實,準確說應該是恢復了海貿,畢竟在大明之前華夏產品就已經大踏步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大明朝廷設立的“市舶司”其實本質上就是為了服務於這種朝貢性質的貿易而建立起來,魏廣德分析了下,市舶司的職權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掌朝貢之事,有點鴻臚寺的味道;二是禁止私人做海外貿易;三則是掌控外國朝貢使節隨朝貢帶來的貿易貨物的徵榷與貿易事宜。
之所以市舶司要管朝貢,魏廣德想來應該是這個時候來大明的外國使節都是以坐船為主,大明對外通商有嚴格規定。
市舶司設有三處,分別是廣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和寧波市舶司。
廣州市舶司專為占城﹑暹羅﹑滿剌加﹑真臘等東南亞諸國朝貢而設;泉州市舶司專為琉球朝貢而設;寧波原本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不過在這裡的市舶司卻成為了專為日本朝貢而設。
之後的事情,魏廣德也沒去管,文獻資料他都沒找,直接翻最近幾十年的變化,然後他就看到了嘉靖二年寧波爭貢事件的奏摺及之後嘉靖皇帝罷革提督市舶司鎮守太監的旨意。
雖然不清楚具體原因,但是魏廣德也能想到,市舶司怕是被那些會鑽營的官員玩爛了,特別是市舶司是鎮守太監掌控的情況下。
海貿多賺錢,怕也只有內地官員不懂。
如果魏廣德是純土著的話,肯定也不懂,只會以為就是普通商人做的那種生意,有賺又虧。
確實,海貿風險大,有天災更有人禍,不過如果一帆風順的話那利潤就很客觀了。
日本兩個大名為了朝貢貿易,不約而同來到大明,然後因為爭執誰能代表日本居然在寧波城裡大動刀兵。
雖然魏廣德懷疑地方上報資料是否屬實,但是想來或許會有隱瞞一些事由在其中,但是大的方面還是不會差。
兩個大名爭相朝貢,這說明什麼,還不明顯嗎?
朝貢貿易有巨大的利益在其中,所以才會讓日本的大名趨之若鶩。
只是可惜,因為這件事,嘉靖皇帝罷了寧波、泉州兩個市舶司的鎮守太監,剩餘的廣州市舶司也在不久後被罷去。
市舶司依舊存在,只是鎮守太監沒有了,市舶司有提舉繼續負責。
這個時期的市舶司只有接待朝貢使團的工作,不在進行朝貢貿易,不許使團帶來貿易的物資。
不過之後,因為無法進行朝貢貿易,周邊各國前來朝貢的使團銳減。
魏廣德陷入沉思,市舶司這個衙門是接待朝貢為主,朝貢貿易只是一個輔助業務,而且到現在,朝貢貿易已經完全停止了。
那現在朝堂上爭論的桑稻之爭又是怎麼會事兒?
還有那天溫應祿直言透過市舶司賺錢,既然都停了,難道......
魏廣德忽然想到一個可能,那就是朝廷,或者內廷又悄悄把朝貢貿易搞起來了,只是沒有明著說解除之前的禁令。
想到這種可能,魏廣德又尋思這麼做的原因。
好吧,其實理由還是很多的。
現在江南倭亂鬧得很厲害,而倭亂起於市舶,似乎成為現在朝堂共識,至少就算不這麼認為的官員也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發言。
所以,恢復市舶司貿易的功能,就只能悄悄做而不能大張旗鼓的做下去。
至於恢復市舶的理由,好吧,魏廣德都不用猜也能知道,肯定是內廷也為嘉靖皇帝修煉的巨大耗費拖垮了,只能想辦法撈錢。
內廷能夠撈錢的法子不多,而且大多都在文官眼皮子底下,稍有過火可能就會遭到彈劾。
嘉靖皇帝對內廷太監很嚴厲,這個京城老百姓都這麼說,魏廣德自然也聽到過這個說法。
既不觸動文官集團的利益,又能撈銀子的辦法,似乎也只有那個近乎壟斷的對外貿易可以達到了。
就算太監們不參與市舶司進行對外貿易,那些沿海的官紳家族也會進行走私,從中賺一筆銀子。
對於在朝堂上的大臣來說,或許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海貿的巨大價值,所以只要不是明搶官紳家族,只是偷偷和夷
.
人做生意,倒是沒有觸犯到他們的底限,自然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太監主導的市舶貿易也許獲利驚人,現在的文官集團也發現了市舶司的巨大利益,他們想要從內廷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