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擋在外面,就像攻城戰那樣。
數千裡的城牆,即便大明為此填進去百萬大軍,其實都不可能把長城城牆填滿。
長城是一個防禦體系,依託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後世許多人都認為長城無用,外敵入侵可以在長城上開啟一個缺口就可以長驅直入了,只有沒有戰略常識的人才這樣認為。
長城上的駐軍,其實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預警,當然也是作戰士卒。
當發現敵人蹤跡後開始預警,同時當然要進行抵抗,為的其實僅僅是爭取一些時間,讓內陸的民眾加緊備戰,堅壁清野創造一點時間。
開啟一個缺口需要時間,還要防備守軍的進攻,遊牧民族突然襲擊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烽火臺快速傳遞軍情到遠方,也可以讓中原地區政權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準備,抵禦進攻。
遊牧民族到中原地區大都是劫掠,攻打城市不是他們的強項,一旦預警後堅壁清野,他們能搶到的財物和人力將會大打折扣的。
況且他們一般都不敢深入腹地進行劫掠,怕被缺口兩端的守軍截斷後路。
明朝在長城沿線大量修築鎮堡,其實才是防禦虜騎進攻的主要工事。
這些鎮堡如同小城一般狹小而不易攻打,又密佈在長城後方數十里範圍內。
如果韃子犯邊打破邊牆,要麼就是對這些鎮堡進行攻打搶掠,要麼就是直接略過,繼續深入,對明朝內陸其他大城發動攻擊,而這些鎮堡內的兵力就是收復城牆,阻攔其順利撤退的主力。
因為有了這道城牆在,遊牧民族在攻打明朝時,就無法隨意選擇地方入境,而是要想法設法打破長城沿線關隘的城關,搶下一道大門。
這樣,他們龐大的兵力才能順利透過長城,搶劫到的物資和人口也才能順利出關。
而補充宣府的兵力,為的自然就是在韃子進攻宣府的時候,有充足的後備兵力頂上去,驅逐突入的韃子軍隊。
“我的想法是調動山西鎮的兵馬支援宣府,為馬芳彌補他離開後宣府防禦的空虛。”
魏廣德說道。
“為什麼是山西鎮而不是大同?這次大同總兵姜應熊及麾下表現也極為搶眼,戰力也是不俗。”
裕王納悶道。
“宣大總督江東一直選擇坐鎮大同,不是沒有原因的。”
魏廣德只得說道。
“馬芳和江東不和?”
聞言,裕王微微皺眉。
想到還要遊說裕王出頭,幫助徐階打壓楊博,於是魏廣德又把江東想要抽調宣府正兵營精銳的事兒和裕王說明。
涉及到權利爭鬥,裕王一是也不好再說什麼。
權利,只有抓在手裡才是權利。
一旦交給別人,那就不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
裕王能理解,馬芳拒絕江東的理由。
“現在山西鎮總兵官是董一奎,他也是因此戰有功被兵部舉薦,剛調離宣府。
他在宣府多年,對那裡極為熟悉,這個時候正好讓他整頓山西兵馬入援,當可高枕無憂。”
魏廣德又繼續說道,不過擔心裕王不清楚此事的緊急,又補充道:“此事也是刻不容緩,以我對馬芳的瞭解,此時他可能已經陳兵邊牆,隨時都可能出塞。”
“可是,孤該怎麼做,這事兒得找兵部楊尚書,由兵部下文才合情合理。”
裕王不是小白,他就是個王爺,動用大軍的權利,他哪裡有。
而且,這也是在招禍事,謹防父皇知道了,就以他居心叵測為理由廢掉也是可能的。
“殿下什麼都不用做,自然是由我去見楊尚書,述說馬芳有心在近日突襲北河灘的計策,只是我覺得有些不妥,所以找他商議,其中一些錯漏該如何彌補。”
魏廣德說道,他告訴裕王這些事兒,當然不能給他出難題。
這對他在裕王心中樹立形象不符,會給人一個麻煩精的印象。
實際上,馬芳在信中也為明確此戰,只是隨意提了一下。
可就是以為是一筆帶過,但是卻點出出擊目標,所以才讓魏廣德警覺,馬芳應該是早就有此打算。
突襲時間提前或者推後,他都不會緊張,可偏偏是這個時間點,他就認為極不合適。
現在,這種感覺已經越來越強。
“既然你已經有了此想法,哪你來見孤,還不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