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嘉靖皇帝肯定是不會滿意的,可要硬給楊選安上裡通外國之罪也是強人所難,黃光升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這其實也是嘉靖皇帝惱怒楊選欺君罔上,死都要楊選以極不光彩的罪名被處決。
魏廣德和黃光升也算有兩面之緣,作為俞大猷的泉州老鄉,當初在為俞大猷轉圜過程中也是出了大力,否則兵部還真不好給他升遷。
魏廣德也不想因為刑部拖延,耽誤宣大將領封賞之事,於是乾脆上門拜訪黃光升,給他出了個主意。
讓黃光升上奏,就說楊選不願意招供,又因此事機密,事關國體,不如交給錦衣衛查辦。
奏疏上午送上去,下午錦衣衛指揮朱希孝就親自到了刑部大獄提人,打入詔獄審理。
錦衣衛本就是皇帝選擇的白手套,做髒活累活的,而且審理過程都不必對外朝負責,直接審結交皇帝終裁。
不兩日,朝中就傳出訊息,掌錦衣衛事都督朱希孝曰訪查出奸逆就是楊選,楊選差人打探賊寇蹤跡被殺,卻利用通漢父子先後被扣押之時勾接賊寇入境,交通竟是在交換人質的時候進行。
按照薊鎮大牢了獄卒供認,通漢父子入獄後就打探大明各種訊息,然後交換之時帶走,他們想要上告卻遭到總督楊選的欺壓。
對這樣的訊息,滿朝皆知其實就是錦衣衛按照皇帝的意思,編造出來的所謂罪證,可無人會為一個將死之人說半句話。
這個故事,其實一點都不吸引人,因為完全解釋不通楊選勾接虜寇,自己能獲得什麼好處。
不過,朱希孝只憑借楊選供述承認抓住通漢父子這件事,直接把後面否認放縱通漢父子,勾結敵寇之是刪掉,就認定楊選通敵之罪上報。
不過,就是這樣的奏疏被司禮監批紅,發往內閣,連同此前刑部上奏奏疏一起執行。
徐紳、馮詔守備不設之罪按律論斬,盧鎰等人貶戍邊關,楊選以勾接賊寇和守備不設之罪斬首,梟首邊關示眾,妻子流放二千里以為人臣不忠者戒。
在魏廣德看來,這就是嘉靖四十二年最大的笑話。
大明朝封疆大吏會勾接草原上一個部族首領,什麼也沒有得到,而最後自己掉腦袋。
兵部和宣大總督江東聯名上奏請功奏疏也很快被司禮監批紅髮出,皇帝加恩,江東加太子太保蔭一子國子生,馬芳、姜應熊於祖職上升二級,董一奎、劉漢與麻祿、麻錦、張承勳各一級.....
不過兩日,升宣府參將董一奎為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守山西的旨意也發出,同日發出的還有山西右參政張邦彥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順天府通州知州張守中為山東按察司僉事整飭密雲兵備、分守涼州右副總兵署都督僉事張世俊為左副總兵協守大同。
不過,此時魏廣德關注的焦點卻不在人事任免上,而是盯著抄錄的兵部尚書楊博所奏“標兵”的奏疏。
楊博上奏條陳,以經略薊鎮事宜議處督、總標下親兵一事,以此戰中各部參戰官兵戰力對比,建議總督、巡撫、總兵個建一營親統之兵,即為標兵。
標兵歸屬督撫等官直轄,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營將一人統領作戰,中軍或坐營官一員傳達軍令。
魏廣德大略一看就明白,楊博所奏,八成是江東授意而為。
標兵,其實就是總兵官直屬的正兵營,只不過這樣的建制只有各鎮總兵官手下有,而總督、巡撫等高官就沒有這樣的親衛,而只能招募家丁。
按照楊博的意思,九邊重鎮總督、巡撫於各區見兵內挑選或於各處家丁內召募,各設一枝各足三千人,有警聽總兵官統一排程,相機剿殺。
這是什麼意思?
針對馬芳的發難嗎?
魏廣德關注的不是增加標兵這個編制,實際上馬芳那支上萬人的正兵營就是楊博奏疏中的標兵,這是嫌馬芳手下兵馬太多,沒有分給江東?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