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知道這年頭當兵是真的沒銀子賺,能勉強湖口就不錯了。
也只有遇到這樣的戰事才會期待朝廷的賞賜,但是那都不知道要猴年馬月才會批下來,運送過來,中途還有無數雙手要伸進來掏銀子。
對於士卒來說,賞賜太虛幻,所以他們更加著眼這些眼前的財貨。
當官的可以多分走一些,但是不能少了他們的那一份。
利益,才是讓這些人甘願賣命的主要原因。
對於將官來說,前程和銀子缺一不可,對士卒來說,要什麼前程,無非就是兵頭,他們要的就只有一樣,那就是銀子。
雖然擔心,但是俞大猷也只能這樣,帶著搶來的財物撤退,那怕擔上風險。
「將軍,前面就是灰河,我們的哨騎已經和劉總兵的人匯合,浮橋已經搭好。」
這時候,前方奔來一匹戰馬,馬上探馬向俞大猷彙報道。
「好,通知各部加快速度過河。」
俞大猷大聲命令道,隨即催馬向前跑去。
浮橋,對於經歷過一場勝利的明軍來說,這時候既想要那些牛馬身上的東西,還想要保命,俞大猷擔心過河時會有擁擠現象,反而影響大軍渡河。
他必須先趕到浮橋邊去,震懾住這些士兵。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這次板升城的戰果其實很大,徹底摧毀了板升城不說,幾乎全殲城裡守軍。
可有一點,那就是斬獲實在悽慘。
人大多被燒死在民房裡,沒有首級,朝廷是不會認賬的,而且沒有抓到什麼像樣的俘虜。
斬獲首級八十三顆,活捉六十七人,白蓮教匪首李自馨、趙全僥倖保住一條命,李自馨之母胡氏,弟弟李自權被明軍活捉,另一個弟弟李自賢被斬殺,奪取蒙古人的牛馬數百頭,以及大量的軍械。
這就是現在俞大猷部能交給朝廷的,此戰的收穫。
想到此處,俞大猷不無遺憾,要是能捉到李自馨就好了,這次出塞之戰才算完美收官。
要知道,李自馨這人,也是在明廷掛上號的人物,價值不可謂不大。
心中暗道可惜,前進速度卻是不慢,很快就到了灰河邊,和河邊的大同總兵官劉漢會和。
劉漢已經從俞大猷部哨騎那裡知道了戰果,板升城裡的烈火應該還在燃燒,城中只有少數人逃出,大部被殲。
對於這樣的結果,劉漢此時已經是喜不自勝。
有了這戰果,這次冒險之舉就不算白費,至少有充足的理由回應宣府和京城可能的詰問。
見到俞大猷,還有他身後遠遠過來的裝滿繳獲的牛馬隊,心情就更加美妙了。
「大猷,這一仗打得不錯,回去上報朝廷,你當屬首功。」
劉漢見到俞大猷後第一句話就
是先把俞大猷高高捧起,不過按照朝廷的規則,他和李文進的功勞就算不上功勞簿,朝廷也是不會忘記的。
「都是劉大人和馬巡撫指揮得當,末將些許功勞不足掛齒,有勞將軍在此守護......」
在和劉漢的寒暄中,俞大猷對他說起此戰繳獲,知道沒能抓住朝廷掛名的那些人,劉漢不免也有些許遺憾,不過總歸是一場大勝。
摧毀板升城,燒掉了俺答汗的皇宮,就是此戰最大的功績。
隨後幾日,俞大猷的三千人馬和劉漢率領的兩千騎兵會和,現在手上有四千可以作戰的兵力,俞大猷的膽子也壯了不少,對返回大同的旅途不再那麼擔憂。
終於,在和劉漢會和後的第三天,大軍靠近了黑河,這裡有李文進率領的三千馬步軍接應,會和以後,出塞明軍的全部兵力都匯聚於此,八千大軍在側,終於算是安全了。
「保持隊形,後面的聽著掌隊官的指揮,不服者拉出去鞭笞。」
此時俞大猷和劉漢已經到了黑河,劉漢先過河與大同巡撫李文進會和,順便彙報下這次攻打板升城的收穫,而俞大猷留在黑河對岸,整隊安排軍隊過河。
和之前過灰河一樣,士兵們自然爭先恐後,都希望早點過河。
畢竟,每往前走一步,那就意味著距離大同近了一步,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更加安全一點。
每日十幾趟探馬回報,周遭沒有發現俺答汗的軍隊追擊或是攔截,但是俞大猷依舊絲毫不敢怠慢,堅持廣撒大批探馬四處探查。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優先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