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大明朝第一次出現了禁海運的旨意。
只是到了永樂朝,朱棣需要對北方大規模用兵需要運輸大批物資補給,所以永樂時期海運並未斷絕還有所加強。
而也是在這個時候,大運河逐漸成型,明朝這才開始逐漸放棄海運而專營河運。
只是,看似安全的河運經後數十年間不斷受到黃河侵擾、河道阻塞等難題的困擾,趴在漕運上吸血的利益團體也是愈發壯大,歷朝每有大臣提出恢復海運都會遭到這些利益集團的反對,從而導致作罷。
實際上,現在的運河運力已經開始下降,主要原因就是運河的堵塞,河段每年的清淤壓力巨大。
“大司徒的意思是,增加遮洋總的運量?”
若是以前,魏廣德會以為賈應春的意思是開海,以為大明朝的海禁是很徹底的。
但是入朝為官後,魏廣德還是發現其實在現在,漕運總督治下的遮洋總依舊在執行這海上運輸任務,只是每年的定額非常少,僅數萬石的運量。
不過賈應春卻是搖搖頭,“運河已經逐漸成為沿河府縣的一個負擔,每年疏浚清淤所耗不菲,我打算上疏,將一半的漕糧改走海路直抵天津,即減少運河上船隻的數量,環節擁堵,漕船改走海路對於那些商船是有好處的。”
聽了賈應春的話,魏廣德知道漕運改海運好處多多,即便受這時代造船技術影響,可要造出堪用的遮洋船也是沒什麼技術難度的。
雖然不知道大明朝現在造船技術和西洋諸國對比是什麼技術狀態,可人家都開著那些海船滿世界經商了。
想到下西洋,魏廣德覺得大明朝要快速造出大批遮洋船應該也沒什麼難度,只是這阻力卻也很明顯的,運河沿線的商業利益還有文官集團們早就深深的聯絡到了一起,海運對他們的影響不可謂不小。
魏廣德沒說話,而是看向高拱,裕王府他做主,既然提到賈應春想要上疏的事兒,他們事前肯定是有溝通的,魏廣德不明白為什麼會把這事兒給自己說。
“大司徒有此意,我們也商量了多日,但是終究還是沒有能下定論,剛好你回京城,你也給給參考意見,大家隨便聊,你要有壓力。”
高拱看魏廣德看向他,嘴角一揚笑道。
“誰支援?誰反對?”
魏廣德開口問道。
“我支援東陽之意,不過他們都不看好。”
高拱笑著回答,他也想聽聽魏廣德是個什麼意見,之前為了此事他們已經在裕王府爭論多時了。
之所以要想要上此疏,自然也是新官上任的原因,賈應春想要做點什麼事表現自己的存在。
“歷代都有人有此提議,但是每每都被否決。”
魏廣德卻是搖著頭看著賈應春,一字一句說道。
漕運弊端,只要坐船走一趟京杭大運河就知道了。
後世只驚歎於大運河工程之浩大,卻不知維持著大運河的靡費甚巨,其實得不償失。
“他們口中大多說的是大海兇險莫測,其實河運難道就沒有舟覆人溺的情況發生?
他們反對的原因是因為在沿河府縣裡可能有他們的商業利益,還有河道官員們,若是改走海路他們以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