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第二十九回(1 / 4)

小說:蚌珠兒 作者:老草吃嫩牛

話說, 國家這幾年一年比一年安穩,雖天災人禍與之前也不少, 家國大了莫不過是這裡補了那裡漏,這裡好了那邊歪。事兒便還是老事兒, 洪澇也罷,人禍也罷,天南地北,國即在,災也不會少了,斷了。

比往年不同,如今各地有災, 天行不息, 人流無常,掩面忍辱沿門乞的場景卻是少見了。

一則是,自開國帝起,大梁不過三代帝王, 子孫並不繁盛, 在宗室上還算乾淨,拖累未顯。雖有好田約十萬畝封在外,可三五年的功夫,一些絕嗣的,多佔的,都被逐漸收回,如今派到了大用場。

二則是, 如今聖上堪為聖主,自我節儉不說,從不把額外的負擔加諸於國庫,不從國庫伸手不說,今上自己靠原本的奕王府的封邑養自己的後宮,除了必要,多餘的排場並不講。多年來,今上不納後宮,衣食住行一縮再縮,精打細算到了驚人的地步。那下面無法藉著皇家的帽子作亂,自是再三小心,不敢若從前一般使出百般手段到處抹油。

三則是,如今國庫管理,官員錄用,稅法頒佈適用得當,兵部等關鍵部門已然悄然的納入今上袖中。再加上今上愛用能臣幹吏,雖明面未成對士大夫舊豪族露出敵意,但是,那些舊勢力的權利的的確確的在年復一年當中,逐漸在消減。權利增減中,消耗自然越來越少。

四則是,如今國家重要事務,無論是鹽,茶,鐵等等關要管理,均是今上自己人在當中。這個透徹潤入過程,無聲無息,當眾人明白過來時,竟誰也伸不進手了。

五則是,如今兵禍盜匪如今算是越來越少,國家最大的消耗已然少了一半。

基於種種原由,有今日的結果,雖天災人禍從未斷過,可是,國家機器的良好運轉下,災便成了可以解決的問題。過去,國家財政千瘡百孔,為了早日得到銀錢四面救急。在徵收中,難免為了速度而引發各種慘劇,頗有些俗語中說的蘿蔔快了不洗泥之勢。如今同等災難,自有過去本就好的國策自有救荒條款,照舊例就是。

說到這裡,也要提拿金山主那老賊,他家弟子,人才真真眾多,這幾年,大梁也沒少討人家便宜。

關於國事,便暫且交代在這,說到舊例如今城中有一戶人家,也在熱熱鬧鬧的按照傳統,辦舊例之事。這戶人家說起來,也是名門之後,更與城中平洲巷子顧家有親。他家中三百年書香門第,曾是一方豪族,可惜,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他家的青煙卻已然冒完了。

這戶人家也不是旁人,卻是早先平洲顧氏的主枝兒,如今大家都稱這枝兒為溪北顧氏。稱平洲巷子的顧氏,為溪南顧氏。

說起溪北溪南,本是一個祖先,原世世代代住在平洲一個叫溪水的地方,顧姓在當地亦是大族,早年出過尚書,探花,後世書禮傳家,子孫自然是枝繁葉茂,不知道繁衍出多少代,一棵大樹,枝枝蔓蔓也不知道有多少去。

到了平國公顧巖父親那一代,他家在族中並不出名,家裡更是寒酸的很。為了活下去,顧巖的父親棄書行武跟開國帝造了反。

對於一個豪族來說,當年的顧巖家也不過就是族中的一條小魚,族裡自是害怕前朝報復,便寫了文書將顧昭這一支驅趕出去,更可恨的是,在一個深夜,溪南顧氏家中祖先的骸骨均被移出祖墳,丟到溪水以南的一個地方,從此,平洲顧便分成兩家,一支叫溪北顧,一支便是溪南顧。

這一日,上京老廟的溪北顧氏族長顧茂敏,他家中老母今年高壽六十九,照舊例當提前過七十大壽。因此,從入夏起,他家中便忙亂起來。

如今顧茂敏在刑部司門司有個侍郎官,就是正五品。他的嫡子顧允升在都護府有個六品閒司馬位置,並不用常去點卯。

三百年潤養出的貴族,雖家族敗落,但是遇到大事,排場卻不是一般二般的簡單,過程也不是簡單的講究,這也是舊例。為了老太太這個整壽,也為了溪北顧的面子,顧茂敏算是舉全族之力,硬是撐起這份面子。

壽前一月,家中給故舊老親,城中大儒,文壇名友均下了帖子,什麼善工畫的路芝田,會書法的王興堂,敦丁山的瀟齋居士,蓮花塘的文充講師,皆是帖子上的客人。這些老客,都是幾代故交,並不會因為溪北顧氏沒落了而不會來。

壽前一月,照舊例,老廟顧府家中已然開始動工,他家老宅大得很,都是幾代潤養,這十幾年來許是內裡空虛一直未曾修繕,為了這次老祖宗的整壽過的光光鮮鮮,權利越來越遠,便只能在富貴文化上撐住家業,雖是無奈,卻也是一種方式,而且他們花銷的是家中祖業,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