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荀子》書中的文章,實踐了他的觀點。全書體系完整,涉及面很廣。多為關於社會政治、倫理、教育等方面的長篇專題學術論文,論點明確,論斷縝密,結構謹嚴,風格樸實、深厚;善於運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為論據,巧譬博喻,反覆論證;造語簡練,多用鋪陳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齊流暢,適於誦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篇》)
文章開宗明義,而後廣取譬喻,文字淺顯而含義深切,自然而然得出結論,確是善於說理。此僅為一節。全篇層層論述關於學習的道理,十分完密。
《荀子》中還有一組稱為《賦篇》的文章、共有《禮》、《知》、《雲》、《蠶》、《箴》五篇。形式為問答體,前半設謎,後半破謎,在描述中摻雜說教的成分。但論理既不能透徹,又不具有文學應有的美質。可見他的嚴格要求實用的文章觀念,對於文學作品是不合適的。不過,在體制上,《賦篇》也是漢賦的淵源之一。另外又有《成相篇》,以民間歌謠形式表達他的政治思想:
請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悵悵。
這種體裁,具有明快的節奏感,讀來很順口。對於研究古代民謠,是珍貴的資料。
第六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