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1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的簡要底本敷演為書面的讀本,內容以史籍載錄與民間傳聞相雜。以故事情節為主,較少注意人物形象的描寫,文字大多比較粗糙。在這樣的基礎上,由於羅貫中、施耐庵這樣具有深厚文學修養的文人的參與,透過對已有的材料的整理加工和提高,終於創作出中國最早的成熟的長篇小說。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仍是繼承著“講史”的傳統,而《水滸傳》則既吸收了“講史”中的有關內容,又彙集了大量關於水滸英雄故事的短篇“說話”及戲劇故事加工創作而成。

………………………………………………

第一節 《三國演義》

一、《三國演義》的概況與羅貫中

三國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據杜寶《大業拾遺錄》,隋煬帝觀水上雜戲,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的節目,而劉知幾《史通·採撰》言及,唐初時有些三國故事已“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李商隱《驕兒》詩云:“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見到了晚唐,三國故事已經普及到小兒都知的程度。

隨著說話的興盛和戲劇的流行,這一人所熟知的題材自然格外為藝人所青睞。宋代說話中,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和專業藝人,同時皮影戲、傀儡戲、南戲、院本也有搬演三國故事的。蘇軾《東坡志林》載:“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此時三國故事已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宋代這一類故事的話本沒有留傳下來,現存早期的三國講史話本,有元至治年間所刊《三國志評話》(參見前章),其故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情節頗與史實相違,民間傳說色彩較濃;敘事簡略,文筆粗糙,人名地名多有謬誤,未經文人的修飾。與此同時,戲劇舞臺上也大量搬演三國故事,現存劇目即有四十多種,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單刀會、白帝城託孤等重要情節皆已具備。而後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出傑出的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文人素養與民間文藝的結合。一方面,作者充分運用《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它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歷史事件的地方,均與史實相符;另一方面,作者又大量採錄話本、戲劇、民間傳說的內容,在細節處多有虛構,形成“七分實事,三分虛假”的面目。

羅貫中的生平不見史傳,一些零星記載也互相牴牾。現在一般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或謂無名氏作)等書提供的材料,認為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過。賈仲明說他“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以知道他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還活著。另外,明人王圻說羅貫中是“有志圖王者”(《稗史彙編》),清人徐謂仁說他曾客於張士誠幕中(《徐炳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均不知何據。中國最早的兩部優秀長篇小說中,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和《水滸傳》作者之一,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極其崇高的。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雜劇作家,劇作存目三種,今傳《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傳世的《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也署羅貫中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間的刊本,二十四卷,分為二百四十則,每則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後來的各種版本,都是依據嘉靖本,在細節方面各有些改動,總的面貌未有變化,只是有一種假託的“李卓吾評本”將原書的二百四十則合併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此書作了較大的加工整理。他們修改了回目,對情節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刪,並削除了原書的論贊,逐回加上自己的評論。經過這一番加工,全書在藝術上有所提高,但原書的正統道德色彩卻也更為濃厚了。這種簡稱為《三國演義》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後來通行的本子。

二、《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

中國古代的通俗文藝、對於“正”與“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三國演義》也繼承了這一傳統,書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漢,以劉備最為突出;代表“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為突出。這是三國故事很久以來就形成的傾向,只是在小說中表現得更充分。比較簡明地分辨“正”、“邪”,其實是通俗文藝很難避免的,因為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容易瞭解歷史人物,對歷史作出一種道德化的解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