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節制。他的思慮常常很複雜、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當和適度的表達方法。這樣,使得詩中的情感之流成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湧動。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啟後的詩人,清代葉燮《原詩》中說:“杜甫之詩,包源流,綜正變。自甫以前,如漢魏之渾樸古雅,六朝之藻麗穠纖、澹遠韶秀,甫詩無一不備。然出於甫,皆甫之詩,無一字句為前人之詩也。自甫以後,在唐如韓愈、李賀之奇奡,劉禹錫、杜牧之雄傑,劉長卿之流利,溫庭筠、李商隱之輕豔,以至宋、金、元、明之詩家,稱巨擘者,無慮數十百人,各自炫奇翻異,而甫無一不為之開先。”這樣說,不無誇張之處,但杜甫善於總結前人經驗和善於創造,而開啟了後代眾多詩家、詩派,卻是無疑的事實。
和杜甫同時、作品也注重反映社會情況的詩人是元結。但他的文學成就遠不能與杜甫相比,他對詩的看法也很有些偏頗。在這裡我們對他作一簡單的介紹。
元結(719—772)字次山,洛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二載(753)進士,曾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道州刺史。有《元次山文集》。乾元三年(760),元結在他所編的《篋中集》前寫了一篇序,尖銳批評了當時詩人在內容上“指詠時物,會諧絲竹,與歌兒舞女生汙惑之聲於私堂”,在形式上“拘限聲病,喜尚形似”,要求詩歌歸於“雅正”;過了五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