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1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褡迕�艿囊幻嬉膊皇侵饕�摹?梢運擔�脹�裰謔潛徽�嶙罡呷�Φ牧醬蠹�磐平�搜�鷸�小D敲炊鷗τ衷躚�純創�飧鑫侍餑兀肯瓤此�摹緞擄怖簟罰�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淚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讀到這裡,我們感受到詩人對受難的人民的極其真實深切的悲憫之情。當他說出“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樣悲憤的話時,他指出了一個慘痛的事實:民眾在這個世界上走到了絕路。沿著這個方向追問下去,會出現嚴重的問題:犧牲到最後的人民有無義務繼續為大唐王朝作出犧牲?而詩人就在這危險關頭收剎了他的筆,轉到另外的方向: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所謂官軍中勞役輕、官長愛惜士兵,並且似乎沒有什麼危險,這恐怕是杜甫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但他只能這樣幻想,並以此安慰從軍少年和他們的家人。而歸根結蒂,他還是要求人民繼續為唐王朝作出犧牲。還有《新婚別》,寫一位結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從軍,詩中既寫出她的悲哀:“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又以較多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女子“深明大義”的形象。她要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說自己不能跟隨而去,因為“婦女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我們不能說杜甫筆下的新娘不是真實的,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願自己的親人走向“死地”的婦女。而之所以選擇這一位新娘作為主人公,乃是從國家利益考慮。包括《垂老別》中那位“子孫徵亡盡”而自己又被徵去當兵的老人,他的遭遇可以說悽慘至極,詩人對他也確實充滿同情,但在篇末,他還是讓老人說出“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這樣偏向豪壯的調子。

總之,杜甫“憂國”,卻不能因此而泯滅良知,迴避眼見的事實①;他“憂民”,卻又不能因此背棄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能在尖銳的矛盾中尋找折衷的途徑。而這種折衷又是很勉強的,這使詩中表現出的情緒顯得非常痛苦。我們沒有理由苛責杜甫,作為封建時代的詩人,能夠如此嚴肅地正對現實,關懷人民,已是難能可貴。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以後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他獲得“詩聖”這樣一個帶有濃厚道德意味的尊稱,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①如張巡、許遠在安史之亂中為堅守睢陽,以人為食,死者數萬,封建史家和正統文人對他們吃人這一點仍給予讚揚,這和杜詩的態度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杜甫晚年,由於形勢越發不可收拾,自身的處境也日見窘迫,他對軍閥、官僚的橫暴、腐敗,態度變得更為尖銳嚴峻。雖然像《兵車行》和“三吏”、“三別”那樣細緻描述的作品已經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詩歌語言所揭示的事實,卻別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如《草堂》寫蜀中軍閥的叛亂和相互殺戮:“到今用鉞地,風雨聞號呼。鬼妾與鬼馬,色悲克爾娛。”——被殺者似乎仍在號哭,而他們的妻妾和馬,都面帶愁容供殺戮者取樂,這是一幅何等慘酷的圖景!又如《三絕句》中寫道官軍的殘暴: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時代的苦難被杜甫以焦慮和憤怒的心情一一記錄在詩中。但是,他對現實有什麼辦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誡那些做官的朋友:“眾寮宜潔白,萬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賢明:“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徵賦?”(《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嘆:“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

(《晝夢》)這些無奈的、固執的哀告,說出了受盡苦難的廣大民眾的心願。

杜甫不只是一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時代的苦難糾結在一起的。人們從他的詩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位誠實的、富於正義感和同情心的詩人,如何輾轉掙扎於漂泊的旅途,歷經飢寒困危,備嘗憂患。對於生活在動亂時代的人們,這一類詩格外具有感染力。如《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困居長安時所作,抒發了詩人對被戰火阻隔的妻子的懷念: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當他逃至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