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七大”歸來的陳毅正好相遇。陳毅向新四軍三師全體將士作報告時,講道:“別看你們黃師長戴著近視眼鏡,他的眼睛看得可遠了,是千里眼!”
從此,黃克誠的眼睛是千里眼的佳話流傳開來。
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
已經是秋天了。
遍地都是黃色。樹葉子變得稀疏,色調轉為濃重。秋高氣爽,碧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廣麥的蘇北平原,到處是繁忙的收割景象。
1945年9月28日。鹽卑區新四軍第三師駐地。
這一天,鄉親們紛紛放下手中的鐮刀,湧向路邊。路上,威武雄壯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原來,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主力,浩浩蕩蕩地向北出發了。
新四軍第三師轄有四個旅和三個特務團,能征善戰。三師的將士們,在蘇北這塊土地上浴血奮戰了好幾個春秋,如今要離開了,自然戀戀不捨。
鄉親們同子弟兵朝夕相處,親同一家,魚水之情,更是流著眼淚相送,難捨難分。
此情此景,喚起了黃克誠腦海深處的記憶。
九年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離開蘇區,實行戰略轉移。
鄉親們含淚送別,戰士們痛心告別,頗有“壯士一去不復還”之勢。
九年後的今天,人們都明白不久就會打回來,解放全中國。想到這九年的鉅變,黃克誠顯得更加信心十足了,腳步邁得沉穩而矯健。
黃克誠用兵持重,考慮周到細緻。本來,在出發前,各方面傳來的訊息都說,東北到處是武器,日本人在東北有不少兵工廠,日本兵潰逃時也丟下了許多武器。
9月15日,黨中央轉發了一份先進入東北的同志的報告也說:“在瀋陽及各地堆積之各種輕重武器及物資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
於是,有一種說法盛行起來,到東北的部隊根本不用帶裝備,乾脆把手裡的武器給當地的地方武裝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