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冤而死的岳飛每一箇中華兒女都非常熟悉,但是另一位倒在自己人暗箭之下的抗金英雄我們卻知之甚少,他就是比岳飛稍晚一點的魏勝。魏勝的卓越戰功堪與嶽元帥相提並論,他的人生經歷則更具傳奇色彩。
自古英雄出少年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也就是宋江在梁山泊聚眾起義的第二年,在淮河下游地區宿遷縣一戶魏姓農家的茅屋之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來到了人間,也許父親希望他將來能夠投軍報國,殺敵立功,就給他起名魏勝。
魏勝的童年是在兵荒馬亂、流離失所中度過的,宣和三年(1121年),北宋軍隊和梁山泊義軍在宿遷附近展開激戰;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權,淮河下游成了金宋兩國軍隊交戰打仗的主戰場之一。這時,魏勝已經是一個懂事的少年了,他眼見家鄉父老遭受金兵鐵蹄的蹂躪,心中充滿刻骨的仇恨,發誓要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為鄉親們報仇。於是,年幼的他跟著大人們學騎馬、練射箭、耍刀槍,期待著有朝一日上陣殺敵,一雪國恥。
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督兵於魏勝家鄉所在的淮楚一帶,十四五歲的少年魏勝懷著對這位抗金英雄的無比崇敬和對金兵的血海深仇,攜家帶口遷居韓世忠駐守的楚州(今江蘇淮安),並且應募投軍,成了一名弓箭手。
魏勝雖然還是個大孩子,但他膽略過人,驍勇善戰,絲毫不遜於成年人,周圍的人都非常喜歡他,佩服他。他不但和大人們一樣站崗放哨,衝鋒陷陣,而且還敢隻身入虎穴,刺探金國軍情,絕對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少年英雄。
紹興十年(1140年),正當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宋軍勢欲直搗黃龍(金國舊都,在今吉林農安)之時,宋高宗趙構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了。他下令各部停止攻擊,因為他怕將被迎回的欽宗大哥奪了他這個小弟的皇位。次年,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將大散關至淮河以北的大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金國;每年向金人進貢二十五萬兩白銀,二十五萬匹絹帛,這就是屈辱的“紹興和議”。“在淮十餘年而金人不敢犯”的韓世忠被迫南撤,後又被免去軍權,而令金人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岳飛則遭誣入獄,含冤被害,抗金的大好局面就這樣毀於一旦。
戰爭是暫時結束了,但屈辱像層層烏雲壓在人民,特別是愛國志士的心頭,正如一首詩中所言:“長恨太平不公平,年年歲幣入金營。”
矢志抗金為國雪恥的魏勝心有不甘,他離開軍隊隱匿在楚州相時而動。
此後,魏勝經常喬裝打扮成鹽販或者匠人,北渡淮河,到漣水、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沂州(今山東臨沂)等地去刺探金國軍情,一旦發現敵軍有風吹草動,就號召百姓做好抗敵禦侮的準備,隨時起來保家衛國,協同官軍作戰,進而收復失地,解救淪陷區的老百姓。魏勝的家鄉宿遷當時屬敵佔區,他深知生活在金人鐵蹄下的大宋遺民“年年淚盡胡塵裡”,盼望真有六軍來。
紅旗插上海州城
冬去春來,時光荏苒,當年的少年英雄魏勝不知不覺已經步入了不惑之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魏勝渡淮偵察時,發現金主完顏亮正在海州、漣水一帶籌備糧草,打製器械,招兵買馬,為大舉南侵做著最後的準備。他面見楚州知州藍師稷,報告了這一情況,建議先發制人乘金兵不備襲取淮河北岸的漣水。但是,藍師稷害怕朝廷降罪,不敢採納魏勝的計策。魏勝無奈之下,自己召集了三百名願意參戰抗金的義士,對他們說:“現在金人一心想打咱們,而絕不會想到咱們會去打他們,這正是我們收復失地救民水火的絕好時機!”他率領三百義士連夜渡過淮河,一鼓作氣攻佔了漣水城。
佔領漣水後,魏勝約法三章,嚴令部下善待百姓,不準擅殺一人。他對城中居民說:“漣水本是大宋國土,你們原是大宋百姓,自從淮北落入金賊之手,大家飽受蹂躪。我的家鄉宿遷比漣水淪陷得還早,我深知大家所受的痛苦。現在金主背信棄義,又要南侵,難道你們不想回歸大宋和我們一道收復失地趕走金賊嗎?”百姓們群情激昂,紛紛表示:“我們做夢都想回歸大宋,給金人當奴隸的滋味早就受夠了!”當下,就有數百人報名參加了魏勝的“忠義軍”。在漣水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忠義軍勢如破竹,一路凱歌,向海州進發。
海州守將高文富是一個死心踏地、叛國求榮的漢奸,他聽說魏勝佔領了漣水,便帶兵前來爭奪。在離海州城80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