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也曾想將孫思邈招來為己所用,據《華嚴經傳記》卷五載:“義寧元年,高祖起義幷州,邈在境內,高祖知其宏達,以禮待之,命為軍頭,任之四品,固辭不受,後遊歷諸處,不恆所居。”孫思邈曾與親友說過,待將來社會上出了賢明君主時,自己可以出來做些濟世救人的事。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固然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是長生不老藥的超級“粉絲”。唐太宗也曾下了一道聖旨將孫思邈召到京城長安,見到年過半百卻依然面色紅潤、容顏不老的孫思邈,太宗皇帝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二者都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豈虛言哉!”隨後準備授以官職爵位,孫思邈仍婉言謝絕。唐太宗想強留孫思邈又怕損壞了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輝形象,只得順其自然,允他還鄉。孫思邈走後,唐太宗繼續搜尋服用據說可以使人長生的丹藥,一面服藥,一面心中發狠:難道沒了張屠戶就吃帶毛的豬不成?沒有你孫思邈,我照樣可以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還不到50歲,他就因為服用丹藥引起的汞中毒而“仙逝”了。
唐高宗一直是個病秧子(這也是皇后武則天得以掌權的原因之一),當然也希望身邊有個老神仙似的醫生,於是就在顯慶四年(659年)召見孫思邈,欲授以諫議大夫之位,孫思邈辭謝不受。唐政府此時正在編撰《新修本草》(即後來的《唐本草》),就讓孫思邈留在長安參與編寫,這是孫思邈樂此不疲的工作,他就留了下來。四月,一部圖文並茂的《唐本草》撰寫完成,共55卷,收錄了844種藥物,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後來,孫思邈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回鄉,而後一直生活在故鄉耀縣的罄玉山。
孫思邈在皇帝們面前能夠做到堅持自我,不卑不亢,實屬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對待病人,特別是窮苦百姓,像春風般溫暖,像夏日般熱情。
有一天孫思邈正聚精會神地著書立說,忽然有人跑來說南山一年輕人疼痛不止,呼吸微弱,因家境貧寒才拖延至今。他立即收筆,帶上藥囊裝好金針,快速趕到病人家中。孫思邈想用針灸止痛,但古書記載的止痛穴位都扎過了,卻還是無濟於事,他十分耐心地繼續尋找最痛點,突然,病人叫了起來:“啊……是……是這兒!”孫思邈立即將金針紮了進去,疼痛很快就停止了。從此,人身上又多了一個痛點穴位——阿是穴。
作為一名醫生,孫思邈不僅具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認為,醫生應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處處為病人著想。凡是到他這裡來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貴賤,他一律平等對待。
一次,一位得了尿閉症的病人來找孫思邈求醫,孫思邈見病人雙手捂著像鼓一樣高高隆起的肚子呻吟不止,心裡非常難過。他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膀胱)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還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忽然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腦子裡立刻有了主意。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像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很快,尿液從蔥管裡緩緩流了出來,病人的病就好了。
這看似簡單的一吹其實並不簡單,如果一個醫生的心中沒有充滿對病人的關切,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孫思邈有感於醫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檢困難,遂博採群經,刪繁就簡,並結合他個人的學術經驗,於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39卷,323門,方、論共5300篇,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書中記載的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放在卷首,以視重視,他還找到了複方,一方可治多病和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兩字命名他的醫學著述。《千金要方》一書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自古至唐初的醫藥學成就,自面世以來一直備受醫家和學者之尊崇。
永淳元年(682年),年逾百歲的孫思邈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囑咐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宰殺牛羊舉行祭祀活動。但孫思邈“功在生民,則民祀之”,人們為了紀念他,尊其為“藥王”,並將他晚年隱居的五臺山稱為“藥王山”。“簫鼓年年拜藥王”已成了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