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慘,令忠臣心冷,叫敵人拍手稱快。

崇禎帝最殘忍、最嗜血的行為就是以凌遲殺害了一代名將袁崇煥。凌遲,就是俗語中的千刀萬剮,是歷史上最最殘酷的刑罰。僅此一案就足以把崇禎帝釘在暴君的恥辱柱上。

崇禎帝的殘忍在明朝滅亡的最後時刻又一次暴露出來。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大勢已去的崇禎帝送走三個皇子後,下令皇后和所有的妃嬪統統自裁,自己提著劍發瘋似的四處亂砍。在砍死幾個妃嬪後,他來到了長平公主居住的壽寧宮,一邊聲嘶力竭地大喊:“你為何生在帝王之家!”,一邊揮劍砍下,長平公主頓時血流如注,倒在血泊之中。之後,崇禎帝又去昭仁殿殺死了昭仁公主。

庸君形狀

崇禎帝並不是不想把國家治理好,但他沒有足夠的治理國家的能力,猶如小學生沒有寫出博士論文的能力一樣。他精力充沛,沾沾自喜於自己明智的措施,但發脾氣的時候也不可理喻。他對自己的錯誤永遠有動聽的掩飾,絕不尋求更正,卻渴望他的部下歌頌他英明。

崇禎帝深知宦官的弊害,所以當權後立即把閹黨清除。但他不久就發現只有宦官最忠貞,於是一切恢復原狀,而且更變本加厲,大量的派出“監視宦官”到各軍區,各重要城市去監視主管首長,這種行徑完全是他剛剛撤銷的監軍制度的復活。

雖然崇禎帝自認“非亡國之君”,但面對已成燎原之勢的農民起義軍和強悍好戰的關外鐵騎,卻束手無策,無力招架,只有仰天長嘆,痛哭流涕的份兒,完全是一副庸君的模樣,當年剿除魏閹集團時的沉穩老練,冷靜自信都跑到爪哇國去了。

1644年初,李自成逼近北京,京師局勢日益危急,而此時明朝國庫已經告罄,根本無力禦敵。崇禎帝只得下令勳爵百官捐助,可這些有錢的主兒到這時都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窮,根本不理會亡國降至。折騰了一個月,崇禎帝僅弄到區區二十萬兩白銀,而大順軍進城後,從文武百官、太監貴族手中搜出的金銀多達兩千餘萬兩。

對於一個連文武百官都管不了的皇帝來說,要想打敗造反者,戰勝入侵者註定是鏡花水月,註定是痴人說夢,註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仁君姿態

實事求是地講,崇禎帝還是有一些愛民之心的。即位之初,他就頒佈詔令,與民休息,停止為皇家服務的土木營造、織造燒造、珠寶採辦等活動,取消受災地區的徭役賦稅,他還不斷地宣佈“減膳”、“撤樂”,削減後宮開支,減輕百姓負擔。可惜,在他統治的中後期,內憂外患搞得他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再也沒有心思關心子民的疾苦、百姓的死活了。

就在崇禎帝自縊煤山(即現在的景山)之前,他的愛民之心又一次迸發出來,在內衣上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我死後沒有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請去掉我的帽子衣服,把頭髮披到我臉上。任憑逆賊割裂我的屍體,不要殺傷人民一人。

直到這時,崇禎帝才想起他的百姓子民,可惜為時已晚,百姓們看到他的遺言,頂多會在評價他時加一點同情分,而絕對不會對他心存感激。

從即位時和臨死前愛民之心的兩次凸顯,我們可以看到崇禎帝性格中非常突出的一面:易於衝動。容易衝動的人是不適合搞政治的,更不用說當位於政治巔峰的皇帝了,更不用說當千瘡百孔、植物人似的晚明的皇帝了。

第85章 收復臺灣之後的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而且會想當然地認為,從那以後鄭成功就像童話中的王子與公主一樣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事實卻遠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滿,實際上,就在收復臺灣的戰役剛剛開始時,鄭成功已經步入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年。

公元1661年四月底,鄭成功率軍經由鹿耳門海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五月初攻取赤嵌城(今臺南市赤嵌樓附近),荷蘭守軍出降。1662年一月,鄭成功開始炮轟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附近),二月,統治臺灣近四十年的荷蘭人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收復臺灣之時,鄭成功寫下了下面這首《復臺》詩: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臺灣光復之後,鄭成功祭告山川,頒佈屯墾令,開始了對臺灣的開發建設。他下令屯墾的範圍,北達噶瑪蘭(今宜蘭),南至琅嶠(今恆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