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戰役”,將定在9月1日。
西線若發生衝突,要讓英法首先動手,把發生敵對行動的責任推給英法兩國。如英法為報復而進攻德國,陸軍應儘量在這個地區儲存力量。“下令反攻的權力應絕對由我掌握”。是否空襲倫敦,決定權也在他手中。
這一招說明,對於英法向波蘭作的保證,他是不太相信的。盟國為挽救面子,充其量只宣戰,如德國不發動反攻,討價還價還是可以的。各國的命運也就因此失算而決定了。這份戰爭令由凱特爾合簽。凱特爾,與他所磋商過的將領一樣,反對與波蘭發生任何衝突。大家都一致認為,德國還未作好戰爭準備。
希特勒攻擊說,與波蘭實行和平解決的一切政治可能性已窮,這不是毫無根據的。貝克上校不但避而不與希特勒會談,而且還跑到多維爾與英國簽約。他受到了官方和公眾的熱烈歡迎。他還享受了感情的款待,特別是還與國王和王后共進午餐。但由於他生性傲慢,隱密而多疑,所以在進行正式會談時,他就不那麼能接受意見了。英國和波蘭同時與蘇聯一起建立反希特勒陣線,遭到貝克的激烈反對。貝克更怕俄國向波蘭進攻,拒絕參與可能突然導致與希特勒交戰的任何事情。在這點上他是紋絲不動,所以,在4月6日他與英國簽訂的暫時的互助條約中,蘇聯便被排除在外,不准它插手。
在執行其外交政策時,大部分國家都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的,就是說,“爐中有兩塊鐵總比只有一塊好”。蘇聯也不例外。其時,它正同時與英國和德國開談。蘇聯亟需尋求盟友,其原因,乃與兩年前斯大林血洗(順便提一句,系受希特勒清洗羅姆集團一舉的影響)圖克切夫斯基元帥及其他高階將領,從而削弱了紅軍的力量有關(B後來,海德里希吹虛說,紅軍的此次肢解,系他的功勞。在得悉圖克切夫斯基集團在密謀推翻斯大林的情報後,海德里希便透過貝奈斯總統,將這一訊息以及偽造的證件轉給了斯大林。不久,蘇聯便派代表前往柏林就證據問題與海德里希談判。蘇聯向他支付了300萬盧布的支票。想來這些支票是做有記號的,因為德國特務每使用一張,便立即被捕。將錢打上記號並不是俄國人耍的唯一的欺騙手段。是斯大林本人將原始材料披露給未起疑心的海德里希。圖克切夫斯基的權力過大,威脅了斯大林的獨裁統治)。德國秘密地加強在紅軍中的力量已快達20年之久,但此事並非路人皆知。在凡爾賽條約的談判中,德國和蘇聯雙雙被排斥在外。由於被拋棄的國家,因共同所受的冤屈,常傾向於彼此,所以,蘇德便暗中進行廣泛的軍事合作。合作的主要締造人系戰後德國小小的軍隊的指揮官漢斯·馮·西克特將軍。1920年年底,他在國防部創立了一個管理機關,在柏森和莫斯科均設有辦公室。不久,“容克公司”便在莫斯科郊區開業製造飛機發動機;貝索爾——合資股票公司,也在薩馬拉省製造毒氣。更有意義的是,德國派出20名技術專家以幫助蘇聯建立三個兵工廠,另派出60名文武指導員,專門協助訓練全由日耳曼人組成的紅軍空軍飛行大隊。同樣地,德國的坦克軍官也在喀山附近所謂“重型車輛測試站”內受訓。
人們記得,這種有利於彼此的秘密安排,發展成為政治上的友好關係,這種關係於1922年的復活節拉巴洛條約的簽訂而正式確立。這是反對凡爾賽條約諸國的有力的聯盟。一方面,它向蘇聯保證,德國不參加任何國際財團,對蘇聯經濟進行剝削;另一方面,它又解除了德國受包圍的威脅。但是,希特勒的崛起卻成了德蘇關係的轉折點,至1938年,德蘇的友好關係已實際上完結。在未與蘇聯磋商的情況下,德國與英法兩國簽訂的慕尼黑條約,又使情況急劇產生變化。
由於西方對它置之不理,蘇聯再次轉向德國。1939年初,蘇聯接受希特勒的建議,邀請裡賓特洛甫的一名副官前往莫斯科,就新貿易條約一事開始談判。數天後,倫敦的《新聞記事報》發表一條聳人聽聞的訊息,說斯大林正與納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對此,斯大林置信不疑。在向第十八次黨代會發表的一篇演講中,斯大林宣佈,蘇聯決不會被西方拖進對德的任何戰爭中去。“我們贊成和平,贊成鞏固與所有國家的貿易關係。”德國報紙抓住“所有”兩字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向帝國作的新建議,蘇聯報紙則對它們能予以識別而表示祝賀。
不到一個月,裡賓特洛甫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問題的專家彼得·克萊斯特便得到指示,要他改善與蘇聯駐柏林大使館的人員的私人關係。克萊斯特懷疑,這是否是劇烈改變外交政策的前奏。數天後,克萊斯特帶著複雜的感情,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