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以下。而且只有“皇家方舟”號達到了60架,另外的都在45架之下,最少的只有27架。如果用唐帝國海軍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根本就不是艦隊航母,甚至連小型航母都算不上。要知道。帝國海軍地“山”級小型航母的載機數量都有60架,而新建的護航航母的載機數量都有24架,而所有的艦隊航母的載機數量都在100架以上!
這也正是英國航母的特色,即適航能力強,抗風浪的能力比其他國家的航母都要好,可航空打擊能力卻是最差的。這不僅僅體現在了航母地載機數量上,而且還體現在了載機的質量上!在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航母上地作戰飛機還都是雙翼機,而當時,唐帝國海軍的艦載作戰飛機的效能就已經足夠的糟糕了。可英國海軍地更糟糕。到24年的時候,英國海軍已經計劃為自己的航母換上更好的戰機,可當時“海火”
的研製工作還沒有完成。英國人不得不從美國引進了F4U,用在了自己的航母上(也正是英國人在使用中總結出F4U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最後促使美國海軍也用F4U取代了F4F)。
如果單論航母的航空打擊能力的話,那麼英國航母肯定是最糟糕的。可問題是,英國人的設計是基於航母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還能保持作戰能力,而不是針對太平洋那種良好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行動的。因此,在特殊的環境下,英國航母的戰鬥力甚至比唐帝國的航母還要好。當然,在北大西洋與地中海上,英國航母也並不是在哪裡都吃得開的。其“勇敢”級的“光榮”號就在22年的時候,被德國海軍的“殺恩霍斯特”號與“格瑙森諾”號在挪威附近海域給幹掉了,這也是唯一一艘在正式交戰中被火炮給幹掉的艦隊航母。另外,“勇敢”號在愛爾蘭附近海域被德國潛艇U…29號給送到了海地,“皇家方舟”號也在地中海上被德國潛艇U…81號射中一條魚雷,還沒有回到直布羅陀就沉沒了。
這些極端戰例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產生的,這也直接的體現出,北大西洋與地中海戰場與太平洋戰場是不一樣的,就算是航空打擊能力更強的帝國航母,或者是美國航母也不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發揮。這同時也影響著英國海軍的發展方向,可以說,在大戰期間,唐帝國與美國都轉變了海軍的戰術思想,特別是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戰列艦之後,都將航母當作了主戰戰艦發展,航空戰術也飛速進步。兩國海軍的航空作戰理論都已經相當成熟了,航母的地位也得到了確認。可在當時,英國海軍仍然沒有放棄戰列艦,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以戰列艦為主戰戰艦,航母不過就是戰列艦的隨從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航母不那麼熱心了,特殊的自然環境,地理因素,再加上德國海軍這個不爭氣的對手,英國自然會繼續頑固的認為戰列艦是海戰的主戰武器了。而且在實戰中,英國海軍的戰列艦在北海,地中海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說,英國海軍的那些鉅艦的表現要遠遠好於別國的戰列艦。
從英國海軍的發展方向上也能夠看得出來,自然因素,地理環境對一個國家的海軍有著重大的影響,另外,實戰結果也在左右著海軍決策層。英國人不是頑固,而是在用最適合自身生存的方式建造自己的海軍。其實,從英國人建造的戰列艦的效能上就能看得出來,英國是一個很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國家,而且絕不會輕易的跟隨潮流,英國所選擇的發展方向都是對自己最為有利的。
當時,英國海軍在建造“英王喬治五世”級的時候,就有人提出其14英寸的主炮太小了,根本就無法與唐帝國,美國的新式戰列艦匹敵,可英國人仍然堅持使用了14英寸主炮,而在實戰中也證明了,這種火炮是足夠對付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而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北海海域,惡劣的氣候條件讓雙方的交戰距離往往只有數海里,而在這個距離上,14英寸的穿甲彈與16英寸的穿甲彈都能夠擊穿對手的裝甲。
另外,英國海軍一直沒有發展重巡洋艦,而是更偏重於輕巡洋艦,特別是裝備眾多射速快的中等口徑火炮的輕巡洋艦。因為在英國人看來,200毫米火炮的威力已經過剩了,而155或者133,127毫米口徑的炮彈也能夠穿透巡洋艦的裝甲,就完全沒有必要需要那麼大的口徑,而火力密度比威力更重要。
在驅逐艦,潛艇,乃至作戰飛機等等方面,英國人都體現出了自己的特色,針對本身所在地區的特殊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唐帝國與美國海軍的作戰飛機都堅持使用風冷發動機,而且對作戰飛機的有一點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