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為代價。都要確保英國擁有比周邊所有國家都要強大的海軍。
可問題是,到這個時候。英國設想地頭號敵人已經不是唐帝國,唐帝國的觸角已經離開了北大西洋,退到了南大西洋地開普敦,而真正對英國構成致命威脅的則是德國海軍。
在地面上,英國人是打不過德國陸軍的。而且德國的戰術空軍在當時獨步歐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其抗衡。因此,要確保英國本土不遭到入侵,就必須得全力發展海軍,以及捍衛英國領空的空軍。這也體現在了英國海軍戰艦地效能上。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英國海軍所有新型戰艦都是針對德國海軍同期戰艦而設計的,其效能以超過德國海軍最新的戰艦為基本要求,而不是繼續向唐帝國看齊。
這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德國海軍本來就不夠強大,甚至連“強大”都算不上。英國挑了這麼一個對手,一方面是要減少國家的壓力,另外一方面則讓英國海軍的發展逐漸被唐帝國與美國所拋棄了。實際上。對比當時英國與日本的海軍發展策略就完全看得出來。日本一直以唐帝國為頭號勁敵,因此其海軍戰艦一直是針對唐帝國的最新戰艦設計的。”大和”級的出現,就是為了完全壓倒唐帝國海軍地“新省會”
級戰列艦。而德國在戰前開工建造的最好的也不過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不可否認“俾斯麥”級戰列艦是一種非常精緻。而且非常強悍地戰艦,這一點,在北海的那場小規模海戰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可問題是,“俾斯麥”級戰列艦根本就算不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不論是唐帝國的“新省會”級,還是美國地“南達科他”級,“依阿華”級,實際上都要比“俾斯麥”級更強悍一些。因此,英國人針對“俾斯麥”級而設計的戰列艦在效能上就難以與“新省會”級匹敵了。
相對而言,法國海軍比英國海軍就差得更多了,表面上,法國海軍比德國海軍要稍微強一點,可從實際上來看,法國海軍只算得上是一個陪襯而已。
法國的綜合國力一直不如德國,可法國有兩個優勢。一是法國只需要在陸地上應付德國這一個對手,而不是像德國那樣,需要在三個方向上佈防,因此法國在地面上的壓力比德國要輕得多。
另外一個就是,法國是歐洲大陸的前線,是英國的屏障,而且是攝製德國的有效棋子,因此法國一直得到了英國與美國的直接支援。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優勢,法國在大力發展陸軍的同時,還在努力打造一支僅次於英國的歐洲二號海軍。
法國海軍對戰艦效能也有明確的要求,因為受到本國造船能力,以及工業基礎的限制,法國無法造出世界一流戰艦,但法國的戰艦都很有特色。比如,當時法國的大部分主力艦都採用四聯裝炮塔,而除了法國之外,就只有英國人用過這種方法,其他的國家全都採用的是雙聯裝或者是三聯裝炮塔。另外,法國戰艦一直注重速度,對火力的要求並不高,防護也是適當就行。當然,法國海軍最大的對手不是德國人,因為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區不是在大西洋上,而是在地中海,所以法國海軍的主要對手是波斯帝國海軍。這也是法國海軍針對性發展策略的基礎。
相對而言,波斯帝國比德國更不如。雖然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波斯帝國利用出售石油的所得獲得了大筆資金,並且從唐帝國購買了好幾艘戰列艦,但問題是,波斯帝國本身並沒有配套的造船能力,而且其官兵的素質低得嚇人。相反,德國海軍卻一直在堅持獨力建造戰艦,而不是透過購買來增強海軍的實力。因此,法國選擇的對手比英國海軍還要差,加上法國本身並無多少海上壓力,因此法國海軍自然就遠比不上英國海軍了。
在等待艦隊到達的期間,談仁皓與常薦新花了很多的時間去了解英國與法國海軍地戰艦。這是兩個全新的對手,是他們之前一直不很重視的對手。而要想擊敗對手。那就得首先了解對手,瞭解對手地戰艦效能,這算是最基本的功課吧。
英國海軍在戰後建造了好幾級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可在戰爭接觸之後,海軍軍備條約限制了各個海軍列強。特別是對戰列艦排水量的限制,最終導致幾乎所有的列強在這一時期內沒有建造新的戰列艦,甚至退役了大批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建造的老舊戰列艦,以縮減戰列艦的總噸位。英國海軍也是如此,在這一時期。英國海軍地主要工作是對一戰期間建造的幾種戰列艦進行大範圍改進,以提高效能。可如同其他的所有列強一樣,英國海軍也很清楚,海軍軍備條約遲早有一天會失去效力,而在此之後,就得抓緊時間建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戰艦,因此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