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得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後勤保障投入,二是儘量縮減戰鬥中的消耗,減輕後勤保障的壓力。
加強後勤保障是海軍司令部的事情,這一點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從甘永興附帶的一份檔案來看,隨著澳洲大陸那邊的戰鬥進入尾聲,帝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投入的運輸船隊已經有了多餘的運送能力,因此可以調遣一批運輸船隊前往印度洋與南大西洋。加強那邊的運送能力。另外,帝國還可以與波斯合作,由波斯帝國為遠征軍提供燃料,這樣就不需要從帝國本土運送燃料到南大西洋去了,船隊直接從波斯灣出發,這樣能夠縮短大概4000海里地航程,為運送燃料的船隻節約至少近一個月的航行時間。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辦法可以起到作用,比如在印度次大陸。或者是錫蘭建立食品加工廠,紡織廠。在沿途的主要港口,比如獅城,科倫坡,開普敦等地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可以供運輸船隻檢修時使用的船塢,這樣就不需要讓船隻返回帝國本土進行維修,這也能夠節約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船隻的在航率,也就提高了運輸效率。具體地措施是由海軍司令部負責安排的,這些都不屬於戰區司令部需要負責的事情。
而節約戰鬥消耗就是翁一鳴與姜仲民的事情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避開敵人的據點網路,減少戰鬥的次數,以及每一次作戰的強度。只有一個辦法可以達到這一效果,那就是改變北上的線路,放棄沿著非洲海岸線北上的進軍計劃。
這也正是這份新的作戰計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不管是艦隊,還是陸戰隊,都需要基地的支援。按照帝國海軍的一般情況,每一次推進的距離都必須控制在2000海里範圍之內,最好能夠控制在1500海里之內,這是帝國海軍進攻能力的極限。如果這個距離超過了2000海里的話,那麼艦隊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往返航行中,降低了艦隊的作戰效率。同時,也將增加前線後勤保障的難度,讓陸戰隊的戰鬥力打折扣。更麻煩的是,這會使進攻作戰變得更困難。
太平洋戰場上,帝國海軍正是按照這個看不見的規律在進攻的,從本土到琉球群島,再到馬里亞納群島。然後是索羅門群島與馬紹爾群島,接著是新喀里多尼亞以及夏威夷群島,每一次推進地距離都在2000海里之內。
雖然南大西洋上的情況比較特殊,英國遠征軍建立的據點的防禦強度是不可能與美軍設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相提並論的,而且英國投入南大西洋的兵力也相當有限,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但是,如果推進距離過遠的話,仍然會對遠征行動製造不必要地麻煩。因此。在策劃新的遠征計劃的時候,姜仲民與翁一鳴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推進距離,及沿途必須要攻佔的地點。
在這套新的計劃中,艦隊與陸戰隊將不再沿著非洲大陸北上,而是直接攻佔南大西洋上的島嶼。透過奪取島嶼,並且將奪取的島嶼建設成為下一次進攻的後方基地,然後一步步的北上,最終完成掃蕩南大西洋地作戰行動。
第一個需要攻佔地島嶼就是距離開普敦大概1800海里的聖赫勒拿島。這是一座非常小的島嶼,一座幾乎沒有任何成為軍事基地地島嶼,同時。這也是一座沒有軍隊看守的島嶼。因此。談不上是去攻佔聖赫勒拿島,只是派遣一支工程兵去聖赫勒拿島上建立起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並且將一些重要的裝置送過去。這裡將成為艦隊。以及運輸船隊臨時停靠補給的地點,登陸艦隊也可以在這裡集結。
第一個真正需要攻打的是英國軍隊駐守的阿森松島。該島在聖赫勒拿島西北大概700海里之外。島嶼的面積也不大,但足以修建一條上千米長的跑道,並且有足夠的面積修建軍營,倉庫,甚至還可以修建一條臨時碼頭。這是一個極為理想地前進基地。更關鍵的是,英國人在這裡經營了幾十年,已經“幫助”遠征軍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駐紮在島上的英軍並不是很多,其中包括一支擁有兩艘老式驅逐艦,十幾艘快艇的小艦隊。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第二艦隊殺過去,英軍就不可能守住阿森松島。
攻佔了阿森松島,北上行動就成功了一小半。下一步就是在西非突出部奪取一個據點,切斷英國遠征軍的退路,並且為繼續北上奠定基礎。這個地點也許在蒙羅維亞,或者是弗里敦附近的某個地方,具體在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在這裡建立了供艦隊與陸戰隊活動的據點。那麼在黃金海岸地英國遠征軍就將被切斷後勤補給線,最終不是投降,就是等到英國戰敗,宣佈投降後向帝國遠征軍繳械,反正結果是一樣的。
完成這一步,遠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