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打擊。與之相反,在二十年的“休戰期”內,美國海軍實際上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
《松江海軍軍備條約》是針對無限制擴充海軍軍備而制定的一套限制擴軍的條約,而當時美國就是倡導簽署該條約的主要國家之一。透過這份條約,唐帝國海軍的“兩強原則”已經被打破,可以說,美國從中獲得的利益是最多的,也正是這份條約,美國海軍與唐帝國海軍平起平坐的地位得到了承認。
在簽署這份條約之前,美國海軍的規模是比不上唐帝國海軍的,而且大部分戰艦的艦齡都偏大。在條約簽署之後,唐帝國因為擁有過多的戰艦,不得不開始削減戰艦的數量,而且因為有大批戰艦沒有達到最大服役期限,所以沒有辦法開工建造新式戰艦,這就導致了在一戰後十年,唐帝國海軍幾乎沒有造幾艘新戰艦的罕見現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唐帝國海軍幾乎每年都有數艘新式主力艦服役。相反,美國海軍當時擁有的戰艦數量有限,因此在條約簽署之後,立即就動工建造新的戰艦以補充所差的配額。另外,隨著大量老式戰艦陸續推移,美國海軍可以建造更多的新式戰艦了。
也就是說,在條約期間,表面上美國海軍的總體實力增加相當有限,可實際上,透過建造大量新式戰艦,美國海軍的實力得到了空前規模的增強。比如。與唐帝國海軍的“尊嚴”同一代地“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在效能上就有著極為明顯的針對性,其排水量。主炮口徑,裝甲厚度,速度等方面,都要比“尊嚴”強。
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唐帝國海軍一直不肯延長條約期限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按照當時的情況發展下去,在唐歷的20年代,唐帝國海軍將嚴重衰退。就算儘快讓老式戰艦退役。空出噸位來建造新的戰艦,也最多隻能在唐歷30年代才能追上美國。也就是說,海軍軍備條約實際上的獲益者是美國海軍。而吃了最大虧的就是唐帝國海軍。
美國人在經濟危機期間仍然保持著一支強大的海軍。這與其根本戰略是分不開地。在其國際地位得到了承認之後。美國的戰略也就發生了變化。按照美國在戰前確定的總體戰略,太平洋與大西洋是美國本土的天然屏障,而美國海軍將力保在大洋上擊敗任何試圖侵犯美國本土的敵人。避免戰火燒到美國本土。而隨著美國海軍逐步擁有了足以與當時任何一個強國抗衡的海上力量,這一戰略也就得到了基本的保證。在此情況下,又有誰能夠想到,美國本土將遭到沉重的打擊呢?
可以說,正是因為美國一直重視海軍。結果忽略了本土地防禦,特別忽略了重要基礎設施地抗打擊能力。另外,在經濟危機後期,美國修改了其總體經濟計劃,仿照唐帝國採用了國家敢於政策,透過政府財政的大規模赤字開支來刺激經濟復甦。在此情況下。美國國內的基礎建設達到了歷史上地定點。當時,很多重要的基礎設施都是在戰前十年期間內建造地,比如橫貫美國本土東西的三條公路與鐵路大動脈就是在此期間完工的。另外。還新建了數十座大型水利工程,難以計數地橋粱與隧道,全面修繕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堤防設施,在內地修建更多的工廠與礦場,擴建碼頭,而且隨著民航業的出現,還新建了大量的機場。
戰爭爆發後。這些基礎設施在很大地程度上成為美國戰爭機器的快速運轉提供了重要的幫助。比如說,當時美國的主要產油區在南部,而在戰前,主要的石油精煉工廠,以及消耗石油的大戶是在東海岸與五大湖地區,如果沒有新建地鐵路幹線,南部地區的石油就不可能迅速北運。另外,美國中西部的大量礦產也是透過鐵路線運送到五大湖地區地工廠去的。最重要的是,在海運能力無法完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當時在美國東部地區,以及五大湖地區生產的戰略物資中,有四分之一是透過鐵路交通線運送到西部港口,然後裝船運送到前線去的。
龐大的基礎設施是戰爭實力地根本保證,可是這些基礎設施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沒有針對可能遭受到的打擊進行任何相關方面的防禦考慮。比如說,當時美國新建的幾十座大壩中,有九成五是應力壩,而不是承受打擊能力更強的重力壩(主要是應力壩的施工期限比較短,而且建設投入要比重力壩少得多)。另外,很多橋樑的抗打擊能力也相當有限,而當時幾乎所有的重要公路與鐵路幹線上的橋樑都很容易被摧毀,而只要有一座橋樑被炸斷,那麼整條交通幹線都將癱瘓。
新奧爾良的攔河大壩只是冰山一角,可是管中窺豹,也足以看出當時美國本土應對戰爭所做的準備是多麼有限了。相反,在唐帝國,因為一直考慮到會遭到日本的打擊,所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