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上看,他們都是把‘術’存在心中而不表露在外,並且不讓臣子們摸透自己的性情脾味。君主不要表露自己的慾望,一旦表露出自己的慾望,臣子們就將粉飾自己的言行去討好君主的慾望。君主去掉好惡,臣子才能表露出實情;君主去掉成見和智慧,臣子們才更加小心,所以,君主要做到大智若愚,能夠到‘無智’的境界就真正領略了‘術道’的真諦。此時,君主以澄明的心境暗觀六路,潛聽八方,融萬物於心中,臣子的一舉一動當然逃不出君主的眼睛,這時再施加德與刑,該賞者賞,該罰者罰,整個國家玩弄於君主一人掌下了。”嬴政完全進入到韓非的談話之中,韓非已經打住多時了,他依然痴呆呆地坐著,許久,才恍然說道:“先生之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在是治國為君的秘要,聽君一席話何止勝讀十年書,韓王不知重用先生亡了國也是咎由自取。寡人沒有遇見先生前自視深諳權謀,現在想來不過井底之蛙、鼎中游魚。過去寡人僅知道有法,卻不曉得還有術與勢,原來法主要是束縛百姓,勢主要針對君王、近親之氏,而術主要用來對付朝中大臣,三者結合起來就如同一張蜘蛛網,把整個國家網在其中,而君王正是結網的蜘蛛。”
韓非聽了秦王政的這幾句話也暗吃一驚,他沒想到嬴政悟性如此之高,把君主比作蜘蛛,把法、術、勢用網來喻之,真是再確切不過,憑秦王政的資質,自己這一席話等於助他完成了君王之道的飛躍,一個大一統的雄主暴君蹴然而就。
韓非後悔也來不及了,他向秦王政講述這些並非真心展露才華,贏得秦王賞識得以重用,拜相封侯,名垂丹青。而是要打動嬴政,讓他信任自己,然後完成這次入秦的真正目的。
韓非心急如焚,他雖然來秦月餘,但秦國圍攻韓國的軍隊並沒有撤退,他來秦的使命更沒有完成,於是,向秦王政呈遞一份奏摺。秦王政看完奏摺沒有任何表態,把韓非的摺子遞給李斯,李斯接過摺子一看,原來是一份“上秦王存韓書”: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幹蔽,入則為席薦。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隨之,恕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天宗廟,非一日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戎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報,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伍之旅罷於內攻,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陛下雖以舍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來也。
今賤臣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二國有已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日:“兵者,兇器也。”不可不審用也。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從堅荊,魏之心。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構矣。計者,所以宦事也,不可不察也。韓秦強北,在今年耳。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於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侯也。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攻伐而使從者聞焉,不可悔也。
李斯看完奏摺並沒有立即表態,他知道秦王與韓非這一個多月來幾乎朝夕相處,形影不離,討論如何在秦國實行法、術、勢一體的治國方略,這一段時間秦王都在讀韓非的文章,並讓韓非伴隨在旁邊及時給予指教,秦王政雖然沒有宣佈韓非為太傅,但已經成為實質上的太傅。
自從韓非到秦,秦王幾乎沒有單獨招見過李斯,今天算是碰巧趕上了,秦王政才把韓非的摺子讓他看,李斯決定抓住這個摺子攻擊韓非一下,看看秦王政的反應。
李斯在沒有摸清秦王政對摺子的真實意圖前不敢冒然批駁,他先委婉地問道:“大王最近一直都在讀韓非的文章,是否感到這篇上書不同於其他文章!”
嬴政一愣:“寡人沒有在意,李卿看出有什麼不同?”
“韓非文章向來汪洋恣肆,酣暢淋漓,有排山倒海、山崩雪襲之勢,又有飛淙流瀑、雄鷹出谷之爽快,更有空山新雨、紅日東昇之清新。可是,這篇上書絲毫沒有韓非文章的這些風格,相反卻如冰下流水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