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的建立者徐知誥,在篡了南吳的帝位之後,改名李昇。他自稱是唐憲宗第四子李恪的四世孫,以唐室後裔自居。所以呢,李昇以“唐”作為國號。
雖然大家都知道,李昇實際上跟李唐宗室一根毛的關係都沒有,但唐朝遺留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居然就被李昇給“李代桃僵”確立了下來。
而吳國的國號,最早是唐昭宗所封。所以,錢弘佐稱帝,也應該繼承的是唐朝的法統。
他拒絕承認朱溫篡唐以來的所有偽朝,認為他們都是謀朝篡位者。
尤其是徐知誥,背棄徐溫的養育之恩,冒姓為李,可謂不忠不孝。
自漢起,陰陽學家鄒衍的朝代五德學說開始興盛。王莽篡漢後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採用了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
認為隋是火德,唐則為土德。
也就是說錢弘佐若想要繼承唐朝的法統,就得是金德。因為五行中,土生金,朝代名就得五行屬金。
裴堅直接反對吳、越這兩個國號,給了錢弘佐兩個備選名:齊、宋。
這兩個國號都是從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國號中挑選的,都是比較知名和一度比較強大的,這麼多諸侯國中,只有齊、宋是五行屬金德。
西周時,宋地在中原。以宋為國號除非認南朝宋為祖,但劉裕祖上是徐州人,跟祖籍杭州的老錢家八竿子都算不成一個祖宗。
更何況,劉裕的宋享國才59年,老錢家自錢鏐受唐昭宗封為吳王起,已歷50年。
選“宋”為國號,簡直是給自己觸黴頭。雖然以“宋”為國號,似乎有點讓趙大無路可走的惡趣味,但於法統有害無益,想想便作罷了。
裴堅仍據理力爭,堅持五德迴圈之說。裴堅人如其名,其人剛正不阿,甚至有點固執己見,是以雖然位居宰相,人緣並不好。
錢弘佐意已決,“五德之說,等一統天下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自己是按禮法倫序繼承的錢元瓘的王位,按禮法應當繼續沿用“吳”這個國號。
六月初二,錢弘佐即帝位,國號仍為吳,以建業為應天府、西都。改西府杭州為順天府、東都,並撤銷越州東府的稱號。
“山呼!”
“吾皇萬歲萬萬歲!”
與當年剛剛繼位為吳越國王不同,錢弘佐那時候是有著幾分膽怯與不安的。畢竟那時候還是少年,對於未來還不夠自信。
如今,登基為帝,看著腳下匍匐的群臣。心中所想,卻是絕然不同。
繼位已來,忍辱負重,東征西討,終於打下了好大一片天下,登基之後,更要以一統天下為己任。
他要終結那個原本會出現的“大送”,避免再現靖康恥那樣的悲劇。相信將來史書之上,必定有他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一遭人世間,我登基為皇帝,定要有一番故事讓後人看。”錢弘佐暗暗想道。
十月,錢弘佐再次親征,至應天府駐蹕,分東西兩路大軍北伐。
東路,以陶安同率領長江水師,再入邗溝,攻打揚州。
西路,以朱虎臣軍為主力,至蕪湖渡江,進攻長江北岸。
又派遣林仁肇,水路並進,逆流而上,攻打鄂州,以阻止武昌軍水師南下增援。
都說中國的統一戰爭,自北向南打比較便捷,自南向北打比較困難。
但到了李璟這樣日薄西山的境地,就談不上了難不難了。由於沒有水師守護長江,整個長江到處都是漏洞,朱虎臣輕鬆渡過了長江,到達和州(今和縣)。
和州的西面二百里就是廬州,但是中間有大別山脈的餘脈阻隔,要走過去麻煩,而且中途還有個巢縣攔在山谷的關隘處,是個易守難攻的所在。
朱虎臣以猛虎撲兔之勢迅速拿下和州,就在李璟君臣以為他會進攻廬州時,朱虎臣虛晃一槍,大軍往東去了。
原來他竟是要與東路軍匯合!
陶安同正攻打揚州,揚州是南唐的東都,城防堅固、人口眾多,並不易攻取。
但這回遇上的卻都是熟人,在揚州的東都留守是齊王李景達,副留守是馮延魯。
兩人都是吳軍的手下敗將。
李景達當年被打得鑽山林,差點餓死在福建的武夷山區,好不容易跑回了南唐,現在又讓他留守揚州,忐忑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馮延魯也一樣,當年憑藉一番騷操作,使得南唐軍在建州的水西大敗,回國後本該被砍腦袋,結果是他兄長馮延巳以辭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