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秋天就要到了,按原定計劃,錢弘佐打算封馬希萼為楚王,然後假借楚王名義進兵湖南。
自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任命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以來,楚國有國祚五十年了,因此,楚王還是有一點號召力的,但不多。
楚國的內亂要從開國的馬殷說起,馬殷立國之後,因為考慮到兒子們都還年輕,遺命讓兒子們兄終弟及,這就給楚國覆亡種下了禍種。
馬殷死後,兒子馬希聲幹了兩年楚王后,也追隨他爹去了,隨後馬希範繼位。
在錢弘佐推廣二作稻前後,馬希範也去世了。
馬希範去世,按道理應當立最年長的弟弟馬希萼繼位,但是楚國的將領們卻擁立了馬希廣,並向中原求封。
此時中原正是劉知遠剛剛偷雞拿下了開封、稱帝。
劉知遠見馬希廣來入貢稱臣,高興還來不及,立即爽快的封其為楚王。
諸將勸馬希廣趁辦喪事時殺了馬希萼,但馬希廣不聽。
本來事情似乎就這樣了,也算得上一個“兄恭弟友”。不過馬希萼心理不平衡,第一次發動叛亂,被馬希廣擊敗,馬希廣竟然還饒了他。
第二次,馬希萼聯合土蠻兵再度攻擊馬希廣,這會馬希萼終於如願,殺了馬希廣,奪取了王位。
如果馬希萼能自此勵精圖治,倒也算得上是“永樂盛世”的預演。
可惜,繼位後的馬希萼將政務都交給弟弟馬希崇打理,自己只顧享樂。
好了,現在是個瞎子都能猜到馬希崇肯定要作亂了。
果然,不久後,馬希崇發動政變,囚禁了馬希萼,自立為武安留後(即代理節度使)。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南唐軍入楚,輕而易舉就滅了楚國。
楚國滅亡,這段馬家兒子們爭奪王位的過程被人戲稱為“眾駒爭槽”,淪為天下笑柄。
這個時候,楚國變成了好幾股大小勢力割據。王逵、周行逢佔據朗州,擁立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
馬希萼、馬希崇被南唐捉走帶到金陵。周行逢又覺著馬光惠爛泥扶不上牆,又擁立了馬殷舊將劉言。
劉言向錢弘佐稱臣,受封節度使。
劉言擊退了南唐後,王逵被殺,周行逢又覺著劉言礙事了,將劉言殺死,自己佔據了原楚國的大半土地,向後周稱臣。
所以說,大吳要征討湖南,也不全是為了開疆拓土,是周行逢背叛在先,殺主自立,錢弘佐此舉可是名正言順的“討逆”。
錢弘佐滅亡南唐後,順手接收了南唐俘虜的馬希萼、馬希崇。
本想安排馬希萼復位楚王,畢竟他最年長嘛,名義上說得過去。
結果馬希萼死了,好傢伙,錢弘佐只好封馬希崇為楚王。
秋後,林仁肇水陸大軍分兩路進兵湖南,一路自鄂州逆長江而上,攻打嶽州。
一路自袁州出發,經萍鄉殺入湖南。
吳軍輕鬆攻取醴陵,然後直奔潭州(即長沙)。
潭州幾經戰亂,幾乎沒有防禦能力,很快又被攻下。
吳軍於是水陸兩軍會師洞庭湖,大舉進兵周行逢佔據的朗州(即常德)。
周行逢以“唇亡齒寒”之意求援於荊南,被高保融所拒絕。
周行逢叫苦不迭,連忙向後周請援。
柴榮現在也很無奈,郭威眼看昇天在即,地方上的武將們都看著呢,一旦自己顯露出一點頹勢,恐怕立時有人也要來個“黃袍加身”。
第二年很快就到了,郭威在年後即去世了。
柴榮就更走不開了,因為劉崇一聽說郭威去世,就立馬聯合了遼國,向後周大舉進攻。
劉崇率兵三萬,契丹派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餘騎助戰,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劉崇派遣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前驅潞州。後周這邊,昭義節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率步騎二千迎戰。
張元徽與穆令均交戰,打著打著假裝敗了,開始後撤,穆令均以為得逞,率兵追擊,不想中了張元徽的埋伏。
穆令均當場被陣斬,士卒被俘虜、斬殺上千人。
前鋒大敗,士卒奪氣。李筠退守潞州州治上黨,並向柴榮告急。
柴榮聞報,立時想要親征。
宰相馮道堅決反對,認為此舉太過於冒險,說白了就是信不過柴榮的軍事能力。
柴榮很不高興,“當年唐太宗也曾多次親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