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一個像耬車那樣的耠子,可以三個耠子頭,木身,在已經整理好的田裡一頭驢或者兩個人都拉得動。周誠信和周培基覺得還不如直接兩到三張大钁綁在架子上,讓牲口拉著,一個人站在上面,就可以直接犁出溝來。經過實驗發現還是周明愈的辦法好,但是沒有那麼多合用的耠子頭。周明愈又趕緊跑一趟供銷社,去挑幾個合用的耠子頭,因為沒有現貨,還得去供銷社下面的鑄鐵社加急做幾個新的出來。有陳剛幫忙,鑄鐵社直接找出模具,用坩堝爐裡的鐵水現澆十二個耠子頭給他。一個生產隊一次只能買三個,周明愈不得不打著張根發這個大隊書記的旗號要求買四個生產隊的。按規定這樣是不行的,可他現在是鍊鋼鐵模範,且是最先進生產隊的模範,還有陳剛幫忙說情,鑄鐵社一點都沒有為難,反而非常配合。很快,周明愈帶著十二個耠子頭回大隊,讓周玉忠和周誠信帶人加緊改裝耠子,改裝以後的耠子就是幾年後才出來的耘鋤。為了能夠省時省力,一個耘鋤上安裝兩個耠子頭,如果不是棉花壟間距大,他都想多裝幾個。他對周玉忠道:“叔,咱們把鋤頭片這裡裝成活動的,種完棉花就可以改裝一下用來鋤地。”把三個鋤頭一前兩後小間距放在一起,趕著牲口在壟間鋤地比人用鋤頭省力快速有效。大家都說這個改裝的耠子好用,跟他們耘地的鋤頭一樣好用。人多力量大,改裝完畢,第二天就全部換上新式農具,白天套上所有牲口犁溝。晌午吃飯的時候周誠志宣佈:“生產隊澆地包工了啊,一畝地三十五工分,幾個人合夥也中,白天工分另算,有能力的儘快來認領。”社員們一聽都來了勁頭,尤其家裡勞力多的,巴不得總有這樣的好事兒呢,家裡男勞力不多的也可以和別人搭夥兒。好在今年棉花地多,有五十畝呢,足夠自己隊員認領的。大部分都是壯男人,女人和老人可以白天犁地、點種包埯兒,也能賺工分的。去年別的生產隊種四五十畝棉花,二隊只有三十畝,還是周誠志勉為其難種的。依著他對棉花的瞭解,二十畝都不樂意種,要不是為了完成政府強制的徵購任務,他只想種十畝社員們自己發的棉花織布紡線用。但是去年棉花大豐收,棉花勞模拿蟲子、拾棉花,賣棉花任務賺了大錢,這給了周誠志很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