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她這麼一說,幾個老太太也說起來,誰孃家誰誰誰就是那裡的人,他們吃煎餅。至於怎麼煎李桂雲倒是會的。“其實和我們用鏊子烙餅一樣的。”當地人不吃煎餅,但是她們有蒸餅、烙餅,不同之處煎餅是麵糊糊攤在鏊子上,烙餅和蒸餅是麵糰擀成餅。“不管怎麼說都得推磨,要是曬乾的糧食就上碾子掐碎,用水泡一宿,再上磨磨成漿子。現在這地瓜新鮮著,直接上磨就能磨成糊糊,正好。”推磨……沒有牲口,只有女人,這可是麻煩事兒。莫茹笑道:“咱們也不用大磨盤,就用豆腐磨唄。”已經都擦成地瓜幹,破碎以後加水磨成糊糊就可以用。反正下雨也沒法去擦地瓜幹,張翠和跟何桂蘭就商量著試試。年輕女人跟著莫茹,吳美英和張夠、王玉芹等人負責推磨,陳秀芳等人負責洗地瓜幹。家家戶戶的大盆、二盆、小缸都抬過來用。二盆裡放洗乾淨的地瓜幹,小缸放在石磨的出漿口底下用來接糊糊。張夠肩頭頂著推磨棍子,棍子套在磨柺子上,用力將上盤磨抬起來,莫茹就快手快腳地把已經弄碎的鮮地瓜幹鋪上一層。等她鋪完,張夠就將磨棍放下,用肚子頂著逆時針推磨,幾圈之後就有漿子嘩啦啦地流進下面的缸裡。莫茹則看著火候把弄碎的鮮地瓜幹倒進磨眼裡。磨漿子比磨乾糧食要輕快省力,一盤磨一天能磨一小缸漿子,幾盤豆腐磨都忙起來,女人們就把那些沒曬乾要發黴的地瓜幹全給磨成了地瓜糊糊。石磨一邊磨漿子,李桂雲則領著張翠花等老太太攤煎餅。各家的鏊子都沒上交呢,這時候拿出來幾個擺成一圈兒。每個鏊子底下用三塊土坯或者石頭支起來,把鏊子的三個小短腿支上,底下就可以燒火。燒鏊子,用棒子秸的下半截最好,火力旺,還不容易撲火燎人。鏊子燒起來,甩幾滴水,很快乾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攤煎餅。李桂雲已經找了幾塊薄薄的木片過來,雖然不專業,也能湊活著用。她用一個磨得沒有苗只剩下把兒的炊帚,一個鏊子上滴了幾滴油,然後炊帚疙瘩快速地轉一圈,把油均勻地抹開。這是為了防止粘鏊子。弄好以後,一個鏊子倒一勺子糊糊,然後用木片兒在麵糊糊裡做圓周運動,將麵糊糊攤開成一個圓餅。張翠花等人都是做飯好手,擀餅那是又快又薄,這攤煎餅比擀餅可簡單多了,她們看一下立刻就能上手。一個老太太一個木片,跟著李桂雲學一下,一個煎餅的功夫就出師了。等煎餅的外圈翹起來的時候,那就熟了,李桂雲喊道:“起鍋!”攤完一個,鏊子不粘,不用刷油,繼續……王月娥道:“這攤煎餅可比擀餅烙餅快多,人家辦法真是多,以後咱們也這樣。”“可不是咋的,真是快!”“那推磨也費勁啊。”“你擀餅的面,不也得推磨嗎?”外面下著雨,磨坊裡女人們推磨,食堂里老太太們攤煎餅,歡聲笑語的一下子就把下雨淋了地瓜幹會發黴腐爛的愁事兒給吹散了。新出鍋的煎餅雖然發黑,口感是微微苦中帶甜,捲上蔥和鹹菜,一咬筋道有嚼勁,又不會和擀餅那麼太韌咬不動。老太太們都說好,“比擀餅好咬,不費牙口。”李桂雲笑道:“這是你覺得,等它涼了,一點不比我們烙餅好咬,筋道得很。”但是老婆子們普遍覺得這地瓜粉煎餅比擀餅要好咬。攤了一天煎餅,晚上天又放晴了。因為攤了很多煎餅,做飯的時候更省事,烀一鍋菜,多加菜湯,直接泡煎餅吃。這樣吃飯節省時間,還不用天天蒸窩窩頭,騰出時間來去地裡繼續收地瓜曬地瓜幹。地裡泥濘得很,就算中午脫了鞋子也是刺骨的冰涼。正好隊裡獎勵的兩雙水靴派上用場,晚上的時候莫茹已經穿著水鞋幫忙把地瓜收了很多堆,直接堆在地頭,這樣大部分人不用進地裡踩泥。地瓜實在是太多了!好在連雨天之後就是豔陽天,風又幹又大,吹的地面幹了地瓜片幹得也快,大家就拼命地擦地瓜幹曬地瓜。這時候莫茹發現三隊四隊以及外村那些婦女們又發明新的收莊稼辦法。她們可能刨地瓜擦地瓜太累,可每天還是得上工,地瓜不能原樣扔在地裡,他們就直接刨一個大坑,把成堆的地瓜扔進去。甚至後來連坑也不刨,就那麼扔在地裡。還有的都累病了不肯上工,地瓜直接丟在地裡,收也不收。畢竟她們棒子還沒掰完呢!更何況,很多婦女也都要去鍊鋼鐵呢,哪裡有時間收棒子地瓜!……這種情況被反映到了縣委指揮部,高瑞陽召開了緊急會議,要求農村婦女不得去鋼鐵廠鍊鋼,只有城鎮戶口不種地的婦女才可以。同時要求鋼鐵廠合理安排生產,分批抽調鋼鐵戰士們輪流去村裡幫忙秋收,務必完成秋收公糧繳納任務。命令傳達各鋼鐵廠,分指揮部們又趕緊安排任務。高進縣建立鋼鐵廠的三個公社是最忙的,其他公社都留了一部分勞動力在家裡秋收、秋耕、秋種。他們就商量讓他們調派勞力去附近的公社幫忙秋收,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