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過程都是透過聲音、光線和色調,以及種種細節來營造出緊張懸疑的氛圍。片長十五分鐘,除了一開始佔據了兩分鐘的街景,剩餘片段全部發生在一座普通的公寓裡。沒有新奇的元素、宏大的構圖以及複雜的人物關係,大量鏡頭集中在蘇浣之身上。大大降低了拍攝時的硬體方面的需求。然而此消彼長,硬體需求減少,影片節奏把控以及演員的表現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於是作為導演的夏壬壬,以及作為唯一主演的蘇浣之,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不是兩人刻意炫技,而是無奈之選。條件允許的話,哪個電影人不想燒錢似的玩些新花樣?然而這無奈的選擇之下,兩人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短片《匪徒》一路突出重圍。樣片不止寄給了一場電影節,而是有針對性地挑選了具備權威性與知名度的,最後的競賽結果並沒有讓夏壬壬太意外,各個電影節大大小小的獎項中,分量最重的是伯恩斯坦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短片獎。伯恩斯坦電影節是a級,雖是非專門類的電影節,但是在為數不多的a級電影節裡,它的短片競賽單元一直是特色,特色到風頭壓過了專門的短片類電影節。能夠進入它的主競賽單元,即便沒有獲獎,也是對於影片質量的極大肯定,更何況《匪徒》獲得了最終的獎項。主持人慢吞吞念出:“最佳短片獎——《匪徒》”,夏壬壬綻放出燦爛笑容,拍了下坐在身邊的蘇浣之的肩膀。蘇浣之的嘴角浮現出淺淺的笑意,他抱著“熱愛它所以堅持做到最好”的態度,總結下來就是寵辱不驚。再說了,《匪徒》只算電影節試水之作,不論是蘇浣之的追求,還是獎項本身,所代表的分量都遠遠不夠。十幾分鐘的故事片對比起一部完整規格的電影,要求本來就更低。夏壬壬走上了領獎臺。聚光燈打下來的時候,他年輕而出色的外形讓人微微詫異,這實在不像既有觀念裡導演該有的模樣。夏壬壬神采奕奕地接過獎盃,獲獎感言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走得更遠。”說話時目光落在觀眾席上的蘇浣之臉上,衝他擠了下眼睛。蘇浣之遠遠地望著聚光燈下的男人,對方像只漂亮的精靈。他忽然不悅的皺眉,因為無數的人正在打量那漂亮的精靈。如果可以,他很想把夏壬壬藏在一個只有自己能看到摸到的地方。場外的自由交流時間,夏壬壬意外獲得了某位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委的青眼,被邀請加入即將啟動的電影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