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後話了……不過在當時的堯國皇宮,在御史宬的《明泰起居錄》裡,曾經有一段看似不出奇,其實很有玄機的記載。&ldo;明泰元年十一月十九,當夜帝與諸臣議事,論及堯南小朝廷初戰失利事,眾臣言及南軍司馬家族為末帝屏藩,不如徐圖緩之,以招撫為上,宜納司馬家二女為妃。帝沉吟未決,忽東方有白羽信來,帝接之,閱,顏色和緩,眾臣遂以意動,忽帝定策一二,眾臣慄慄,御書房有哭諫之聲……次日,群臣請戰,驃騎將軍鐵鈞換將出徵,六月而定堯南,一戰滅叛軍十萬,白骨盈山……我皇山嶽之沉,雷霆之威,當如是也……&rdo;史官們筆法是有點chun秋的,用詞是很粉飾太平的,關鍵之處是含糊不清的,事qg真相其實是這樣的:當晚御書房討論末帝在南方割據小朝廷之事,末帝有南方軍閥司馬家族稱腰,小朝廷對上新朝的第一戰,還取得了小小勝利,這使堯國朝野有些緊張,納蘭述卻不以為然,他早就在南方佈下了棋子,堯國末帝依附司馬家族建立新朝,司馬家族卻未必願意為他人做嫁衣裳,說到底,一個需要對方的實力,一個需要對方做幌子,各自利用罷了,因此,這種同盟是最不牢靠的一種,適當的反間計足可摧毀,所謂第一戰的失利,還是納蘭述的授意,就是要讓對方小勝一場,好讓末帝信心膨脹顯露驕狂,好讓司馬家族野心更加難以遮掩,直至產生碰撞。這種運籌心術,納蘭述自然不會和群臣解釋太多,一直含笑聽底下辯論,聽見大多數人在那說,司馬家族勢大,新朝初建,百廢待興,最好不要硬磕,不如慢慢來,對司馬家族進行招安,有些心思不正的,便趁機說司馬家一對雙胞女兒豔名滿天下,不如派出使者,求納司馬家女兒為貴妃,司馬家一向偏居南隅,所謂支援南方小朝廷,要的也就不過是皇族身份,如今陛下一旦納了司馬家女兒,他家成為皇親,自然不會再有謀逆之心,定當撥亂反正云云。說這話的,其實也多半是自家有適齡女兒,一心指望著入宮的那一類臣子。納蘭述繼位至今不選秀不擴充後宮,花樣藉口百出,這些人都猜疑是否因為皇后威望過重而導致後宮失衡,如今司馬家擁有兵權,是朝廷籠絡的物件,他家的女兒一旦入宮,皇后便不能獨大,而且一旦這事因此開了個口子,他們家的女兒自然也能入宮了。這其實也是司馬家的意思,至今司馬家沒有公開對朝廷舉出反旗,只在背後支援南部小朝廷,其實打的就是從中謀利的主意,司馬家雖掌軍權,但一直僻處南隅,不得介入中央政權,早已蠢蠢yu動,此刻便是託朝中jiāo好的大臣,來試探皇帝的口風,想以此獲得一個進入京畿重地,接近中央政權,成為世代京中大族的機會。納蘭述登基日久,帝王城府已經修煉得差不多,從頭到尾,神色如常,不過淡淡笑意,似乎還覺得那主意不錯的模樣,引得建議的人越發亢奮,以為終於得了帝心。告狀信便在此刻送了上來。群臣安靜下來,不敢說話,看上頭帝王慢慢看信,燭火下納蘭述眉宇寧靜,忽而唇角微微翹起,一抹弧度明豔,看著卻令人有點寒。半晌納蘭述目光移開,將信一折,柔聲道:&ldo;你們都說完了?&rdo;群臣噤聲,憋住呼吸,官場老油條面臨危險都有一種敏銳的直覺,只有那位建議&ldo;納妃招安&rdo;的大人還在就&ldo;論聯姻的十二大好處&rdo;滔滔不絕,並順帶攻擊了君珂。&ldo;臣等明白陛下與皇后qg深義重,皇后病重,陛下無心納妃也在常理之中,然此非尋常時期,為天下大勢,女子當不可有私念……&rdo;納蘭述望定他,慢慢浮上一抹笑。&ldo;司馬家小姐既然如此美豔尊貴,對皇朝作用巨大。&rdo;他柔聲道,&ldo;怎可如此委屈,隨意下詔納為妃子?不妥,不妥。&rdo; 眾臣一愣。&ldo;陛下的意思……&rdo;一位老臣小心翼翼試探。&ldo;禮尚往來,才是正道。何況司馬家態度如何,如今也摸不準。&rdo;納蘭述託著下巴,正色道,&ldo;朕要娶人家女兒,怎麼好毫不客氣伸手就要?還一要就兩個?萬一人家不高興給呢?要人家東西之前,也該先給人家一點好處不是?&rdo;&ldo;呃……&rdo;群臣聽著這話,怎麼都覺得不對勁,但又挑不出刺來,只好含糊以應。&ldo;聽說司馬將軍年方四十許,雄壯英偉。&rdo;納蘭述淡淡揮手,&ldo;朕忽然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