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是鮮卑人。越是接近原生態的民族,母系氏族遺留的影響就越大,所謂“胡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也因此母系勢力很容易干涉政治。為了擺脫母系勢力的操縱,獲得王者的掌握權,往往要付出血流成河的代價。拓跋氏的起源傳說中有“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之諺的故事,據史家考證,則有可能是拓跋氏的遠祖拓跋詰汾殺死妻族,而後人為了掩飾這一點,製造出拓跋詰汾與天女合而生下拓跋力微的傳說來。而開國皇帝拓跋珪稱帝之前的絕大部分戰爭,居然不是發生在對外敵,而是發生在拓跋族內和妻族獨孤劉氏諸部、母族賀蘭賀氏諸部、祖母族慕容諸部之間。拓跋珪一生歷經艱難,主要精力都是在和強大的母族勢力做鬥爭中。估計最後一統部族,坐上皇帝寶座時,拓跋珪可能會抱著龍椅大哭:“我這一輩子都在和一群母老虎打架……所以,為了我們王朝的將來,愛妃你就犧牲一下吧。我不想我兒子、我孫子、重孫子,將來也要用一輩子的精力和自己的奶奶、媽媽、妻子打仗啊!”一想到這種可怕的前景,拓跋珪怕是要寒到發抖了。於是在此後的歲月裡,北魏王朝的皇太后基本上分成這三種情況:一種是皇帝的生母,活著被殺死後受封;另一種是從沒家世、沒背景中挑選出來的宮人,手鑄金人成功者封為皇后,不許撫養皇子。她們既不屬於皇儲的生母,沒有感情基礎,又沒有家族背景,新皇帝一上臺,基本上就準備到冷宮養老去;還有一種,皇帝一生下來生母被處死,嫡母不能養,只能由保姆撫養長大,做了皇帝之後,就把保姆奉為太后,稱之為保太后,但是保太后既然不是真太后,能夠享受尊榮已經是到頂了,更不可能說是左右政局了。北魏馮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3)拓跋珪自以為這樣的安排絕對保險,於是放心了。所以,我們就看到目前這一種格局,拓跋濬所奉的皇太后,是他的保姆常氏,人稱“保太后”,正宮皇后,是毫無家世的宮奴出身的馮氏。馮氏做了皇后,雖然是期盼已久,但是真正坐上這個位置,她立刻感覺到了害怕。她是皇后,一旦有了皇子,她必須依規矩被處死。為了逃過這一命運,她立刻行動起來。當時幸好宮中拓跋濬已經有了幾個兒子了,其中最得寵的李夫人還生了兩個兒子。據說李氏長得非常美,當初進宮,拓跋濬從樓上遠遠望見就心旌搖盪,對左右言道:“真乃佳婦!”馬上下樓,來不及入殿,居然在旁邊的庫房中就擁之臨幸。李氏就此一舉得男,深受寵愛,本是封皇后的熱門人選,不料鑄金人失敗,從而命運跌至谷底。馮後立刻採取行動,慫恿著保太后出面,遊說拓跋濬早立太子。於是在馮氏被封為皇后不到一個月,李夫人所生的長子拓跋弘被立為太子,李夫人也被一杯毒酒執行了祖制家規。拓跋濬一生有七個兒子,但馮後卻沒有生過兒子,是否她從宮中得到了什麼避免生子的秘方,不得而知。但在數年的皇后生涯中,馮後做得十分完美,對保太后侍奉盡心,對太子拓跋弘雖然沒辦法親自撫養,卻也親自挑選保姆,關注其成長情況,跟皇帝丈夫拓跋濬更是做到了鶼鰈情深。拓跋濬文武兼備,一邊親自率兵直至陰山,車駕深入大漠,令蠕蠕(柔然)絕跡遠逃,使不少部落求降;另一邊重用漢臣,興利除弊。他的政治方向也對馮後深有影響,將來馮後亦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人生從谷底升上巔峰:丈夫寵愛,成為皇后,逃過死亡威脅,除去情敵,家族復興,兄妹團聚。馮後覺得一切是如此稱心如意,卻不想才年僅二十六歲的文成帝拓跋濬卻生了一場大病,不治而亡,崩於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對於年僅二十四歲的馮後來說,猶如天塌地陷,悲不可抑。她自十一歲起就跟了拓跋濬,他年輕英俊,他文治武功,他將她從低賤宮奴中提拔成為皇后,他與她夫妻情深,他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至尊至高,無可取代。由此而來的,更是深深的恐懼,她畢竟是一個宮闈之內的婦人,太子非她所出,又兼年幼,外有強敵內有權臣。南北朝時代是生存最艱難的時代,許多王朝朝起暮滅,許多戎馬一生的大將帝王尚不免死於權臣外敵的刀下,更何況她孤兒寡母。她想到北燕王朝的覆滅,想起親眼所目睹的太武帝拓跋燾、南安王拓跋餘之死,想起一系列的宮闈政變中無數連名字都不曾留下過的后妃公主們的慘死……以前有拓跋濬在,她從未想到這一點,但是如今庇護她十幾年的大樹已經倒下,此後她的命運何去何從呢。拓跋濬死後第三日,按照北魏的舊俗制度,焚燒皇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謂之“燒三”,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親臨現場哭泣哀弔。當熊熊的火光燃起,看著一件件熟悉的物件投入火中,每一件物品都是她這十三年時光的記載,眼看著它們在火中化為灰燼,彷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