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恢復大唐衝鋒陷陣。
敬暉則利用自己在文人墨客中的影響力,奮筆疾書,撰寫檄文,揭露張氏兄弟的累累罪行。
文章如同一把把利刃,傳遍大街小巷,讓民眾看清了當下的黑暗局勢,為政變贏得了廣泛的民意支援。
袁恕己則默默承擔起後勤保障的重任,他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籌備糧草、兵器,確保一旦政變爆發,軍隊無後顧之憂。
寒冬臘月,寒風凜冽,仿若為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奏響序曲。
天空陰沉得彷彿能擰出水來,狂風呼嘯著席捲洛陽城的每一個角落,卻吹不散這群志士心中的火焰。
萬事俱備,張柬之等人果斷出手,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拉開帷幕。
張柬之親率精銳之師,劍指玄武門。
那玄武門,承載著大唐太多的興衰榮辱,歷次宮廷政變都與之緊密相連,仿若一座命運的咽喉要道,扼守著王朝的命脈。
此刻,張柬之望著那高聳厚重的城門,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往昔大唐盛世的追思,又有對眼前未知戰鬥的忐忑
。但他目光如炬,毫不猶豫地振臂高呼:
“將士們,今日之戰,關乎大唐存亡,隨我衝!”
聲音響徹雲霄,身後計程車兵們熱血沸騰,齊聲吶喊,如洶湧潮水般衝向玄武門。
守門的衛兵起初拼死抵抗,刀光劍影間,鮮血四濺。
然而,張柬之的威名與大義感召了部分衛兵,他們認出這位為了大唐江山不顧生死的老臣,心中忠義之火瞬間點燃,紛紛倒戈,加入政變隊伍。就這樣,玄武門被順利攻克,為後續行動開闢了關鍵通道。
與此同時,桓彥範、敬暉率另一路人馬,直搗武則天所在的長生殿。
沿途遭遇張氏兄弟的親衛隊阻攔,狹窄的宮道瞬間化作修羅戰場。
桓彥範一馬當先,手中長槍似蛟龍出海,上下翻飛,所到之處,敵人哀號倒地。
敬暉在旁指揮若定,聲嘶力竭地呼喊:
“兄弟們,今日拼了性命,也要剷除奸佞,還大唐朗朗乾坤!”
士兵們士氣大振,奮勇廝殺,張氏兄弟的親衛隊漸漸不敵,節節敗退。
崔玄暐則率部迅速控制朝堂,他昂首挺立,高聲宣告:
“今日我等奉太子之命,誅除逆賊,恢復大唐正統!”
朝堂上的大臣們起初驚愕萬分,旋即明白大勢所趨,紛紛表態支援。
畢竟,張氏兄弟的倒行逆施早已天怒人怨,眾人期盼這撥亂反正的一天已久。
各路軍隊會師長生殿外時,武則天已然知曉宮外風雲鉅變。
她雖久病纏身,形容憔悴,但王者之氣不減分毫。
端坐榻上,眼神冷峻,凝視闖入的眾人,良久,緩緩開口:
“汝等所為何事?”
聲音雖略顯虛弱,卻如洪鐘般在殿內迴盪,令眾人心中一凜。
張柬之跪地,叩首陳情:“
陛下,張氏兄弟禍國殃民,朝堂上下苦不堪言,臣等為大唐江山、為蒼生百姓,懇請陛下退位,還政於太子!”
言辭懇切,擲地有聲,每一字都似重錘敲擊在場人的心絃。
武則天目光掃過眾人,見他們神情決絕,心中暗歎大勢已去。
她一生縱橫捭闔,掌控天下多年,如今面對這群為理想正義而戰的勇士,亦無力迴天。
沉默良久,她輕輕嘆息:
“罷了,罷了,朕依你們所言。”
那一瞬間,落寞之色在她臉上一閃而過,那是對權力的不捨,亦是對傳奇一生的感慨。
隨後,太子李顯在眾人簇擁下登上皇位,大唐江山重回李唐皇室懷抱。
神龍政變,歷經艱辛,終告成功。
但政變之後,大唐並未即刻迎來太平盛世。
新皇李顯面臨重重難題,朝堂之上,權力重新分配引發激烈紛爭
。政變功臣間亦矛盾漸生,或為官職高低明爭暗鬥,或因政見不合相互猜忌。
然而,無論如何,大唐總算熬過武周危機,重回正軌。
歲月悠悠,後人回望神龍政變,感慨萬千。
這不僅是一場權力的更迭,更是正義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生死較量。
張柬之等人的英勇壯舉,為大唐延續立下不世之功,他們的英名永載史冊,激勵後世之人在困境與不公面前,挺身而出,為理想與正義拼搏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