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義給安守忠的命令很簡單:不準主動出擊!
眾所周知,在古代,上級的命令,一般都給的非常模糊。
以便於出問題了,隨時甩鍋。
不準主動出擊六個字,有一個確定的資訊:不準。
但後面的主動倆字,卻把這個確定的資訊瞬間又模糊化。
安守忠心中大怒。
什麼他媽的叫不準主動出擊!
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不準主動出擊!
是敵人不對我動手,我就不對敵人動手?
敵人要對我動手了,我被迫還擊?
這裡的模糊地帶就在於,事後如果輸了,史朝義就說是安守忠主動出擊的,自己有言在先。
如果贏了,史朝義就說,自己安排妥當,讓安守忠保守打法,才穩住了大局。
總之,我史朝義把話撂在這裡了,不準主動!
“為什麼會有這種命令?”安守忠質問被派過來的王伷。
王伷說道:“大夫已經下令全軍撤回,上面是擔心將軍主動出擊,有意外發生,現在大夫的意思是,全軍主力安全撤回。”
王伷的用詞也很講究,全軍主力安全撤回。
並不是說全軍安全撤回。
這是不一樣的。
全軍主力,包括了安守忠的這一路兵馬
之前史思明給安守忠調撥大軍,是讓他去攔截郭子儀的。
史思明敢給粗製濫造的新兵給安守忠嗎?
顯然不可能!
所以安守忠手裡的兵,是實打實叛軍精銳部隊,是原幽州兵馬。
現在大的戰略做了調整,史思明已經不在乎郭子儀是不是被打敗了。
因為從大戰略來看,郭子儀就算被安守忠打敗,意義也不大。
反而可能會壞事。
假設安守忠跟郭子儀打了一場,打黏住了,主力都撤了,李光弼騰出手了,把安守忠給做了怎麼辦?
戰略層面已經被完全掣肘,戰術的臨時勝利,可能會導致更大規模的戰敗。
給安守忠下達這樣的命令,你也不能說史朝義錯。
安守忠嘆了口氣,好不容易熬到郭子儀開始渡河,他覺得這一次的戰術,是可以擊敗郭子儀的。
沒想到這個時候,史思明卻改變了戰略。
“難道我們眼睜睜看著唐軍渡河過去,攻擊我軍?”
“不不,將軍,現在主力已經開始盡數撤退,等唐軍完全渡河,再抵達戰場,留下來的那些,已經不重要了。”
聽到這裡,安守忠腦袋上冒出了無數個問題。
怎麼突然之間就要撤軍了,而且還如此緊急。
似乎看出了安守忠的疑惑,王伷說道:“將軍,胡人劫掠滄州後,往幽州撤退,大夫擔心胡人在幽州對我們不利。”
“好。”安守忠嘆了口氣說道,“我這就下達撤兵令。”
安守忠顯然不相信王伷給的這個理由。
如果胡人搶完後北上想回遼西,史思明完全可以分一支兵馬去幽州,牽制住胡人即可。
沒必要全軍撤退。
但安守忠沒有多問,安慶緒失勢,史思明做大,他安守忠現在雖然有一萬兵馬,但下面那些將領,都是史思明的人。
他安守忠根本沒有反抗史思明的資格。
等到中午的時候,已經做好備戰的郭子儀突然接到了訊息:叛軍撤兵了。
一開始,郭子儀和李懷光甚至以為這是叛軍的計策,但轉念一想,完全沒必要啊。
等到未時,不斷有斥候送回來訊息,郭子儀這才確信,叛軍真的撤兵了,但卻全部聚集在二十里外。
嚴格來說,只能撤出戰場。
郭子儀和李懷光等人反覆推敲,最後也幾乎得到了一個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史思明下令的撤兵。
等傍晚時分,唐軍陸陸續續全部渡河。
這個時候,整個河北戰場的局勢,幾乎已經定下來:史思明的清河之敗,引發了常山之戰的草草收尾,使得叛軍主力倉促撤回幽州。
接下來數日,郭子儀和李光弼收拾的,不過是叛軍的邊角料了。
原本聲勢浩大的一場戰爭,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這是誰都沒有料到的。
而且撤兵的不僅僅是叛軍,胡人撤兵速度更快。
奚王的兒子李史那死在滄州,奚王卻沒有時間憤怒,因為他得快速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