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在遼王的陪同下,太子一行就在金州參觀了遼海衛的新船廠。
與應天龍江船廠相比,目前的金州船廠規模還是小了些,但在地方水師中絕對是首屈一指,特別是這船塢竟比龍江船廠的還要大許多。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船廠已經造出兩艘六百噸級的二桅戰艦“金州號”和“蓋州號”。
此時停靠在最大的船塢中,正在建造的是遼海水師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千噸級三桅戰艦。
古人造船,為了方便計算工時、材料,核定關稅,往往按料概算船隻大小,千料大船排水量相當於三百至三百三十噸,實際載重量又打個六到七折。
宋元時期,東南沿海雖然也有三、四千料大船前往南洋、西洋貿易,排水量相當後世的一千到一千三百噸之間。
但是因為老朱禁海,到了明朝初期,船越造越小,兩、三千料大船往往就是人們認知的極限。至於戰船,尺寸更小,內河不超過一千料,近海不超過兩千料。
到了鄭和下西洋,朱老四傾全國之力打造的寶船,最大也不過五、六千料,排水量相當於兩千噸。
其實,即使到了後世,千噸級的軍艦也是很威風的。
蔣島主退到臺灣後,僅派一艘千噸級的“太平號”護衛艦,就能封鎖大陸東南沿海,讓浙江、福建兩省漁民們不敢下海捕魚,失去了生計。
國人自主研發的第一艘護衛艦“南充號”,打遍南海無敵手,被稱為功勳戰艦,排水量也才是一千一百多噸,介於三千到四千料大船之間。
因此遼東現在所造的六百噸級戰艦已算是中型戰艦,千噸級的戰艦絕對是大型戰艦了。
朱大看了,免不了東問西問,管他聽不聽得懂,都會微微點頭稱是,這就是當大領導的定力。
遼王看到太子興致勃勃,就詳細為他作了一番介紹:
“大哥,你先前從登州乘坐的戰艦隻有兩千料,算是中型戰艦,以遼東海防諸衛命名。”
“現在正在建造的是三千料大型戰艦,準備以大明鎮藩之所命名。為鼓舞遼東水師官兵士氣,還請太子為大艦題寫艦名。只要有一艘這樣的大型戰艦,輔之以數艘中型戰艦,就可以確保從鴨綠江到山東沿海的千里海防不受倭寇侵擾。”
“待他日遼東再造出四千料、五千料鉅艦,便是徹底根除倭患之時。”
看到眼前三千料的雄偉戰艦,威風凜凜,氣勢非凡,太子也深感震撼,欣然應遼王和安陸侯所請,為這戰艦題名為“廣寧號”。
隨後,太子乘坐水師戰艦從水路到蓋州,然後又從蓋州登陸,一路向北,走走停停,六日後終於來到了瀋陽。
期間,太子會時不時地找一些遼東大員進行談話。
他首先就找曾經的心腹黃湜瞭解遼東的屯田情況。
黃湜就把這三年來遼王屯田情況作了詳細彙報:長春極寒之地種了二十萬畝水稻,畝產水稻七百斤,懿州沙地種了二十萬畝土豆,畝產三千斤,黑山旱地種了二十萬畝紅薯,畝產六千斤……
黃湜的彙報其實是打了個七、八折的,太子聽得嘴巴能放進個鴨蛋。這黃湜莫非被十五弟使喚傻了吧?什麼時候糧食能夠畝產上千斤,還六千斤?你咋不說點石成糧呢?
等快到到瀋陽附近的時候,黃湜請太子到田間地頭採風。
看著那正在收穫的水稻,太子感覺自己倒像個沒見過世面的蠻夷。這遼東不僅能種水稻,而且畝產怕是有江南的二倍之多!也遠非蓋州、遼陽等地所見水稻所能比。
太子又找鐵炫瞭解遼東教化情況。
鐵炫就把遼王依託城市辦學堂、建藏書樓、修寺廟,又依託學堂教化萬民,依託藏書樓開啟民智,依託寺廟安撫諸夷等事情一一作了彙報。
太子覺得這藍眼睛的回回雖然有所誇大,但所講事實超出自己的認知範圍還不是太遠,至少要比自己一手提攜的黃湜靠譜得多。
大明開國以來,大力提倡地方官興修文廟,廣開學堂、書院,教化百姓。沒想到遼王竟然在蠻夷之地做得這麼好。
一個人在文教上投入多了,那麼在武功方面應該不會太投入了。
他在瀋陽巡視期間,也不吝墨寶,為好多建築物題了詞。
他也有些奇怪,這小十五怎麼有這麼多人才呢?於是暗下決心,如果遷都西安,一定把小十五手下這幾個人才都挖過去。
太子又找江陰侯吳高了解遼東軍務情況。
吳高擔心遼王功高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