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問於草民,草民也不怕獻醜,說上一二。請教二字,實不敢當。”
“我現在問你,如何讓內地耕牛在遼東平安過冬?”
“我曾和李喜旺指揮探討過這個問題。一是要像殿下前年在遼西廣寧等地那樣,廣建牛圈木棚,棚圈上蓋上厚實的稻草草甸,地上鋪上一尺厚的稻草。二像徐德指揮,捨得多喂大豆養膘,幫助禦寒。這樣基本上可以勉強過冬。”
“如果遇到極寒天氣,或者是到了遼北長春,又如何讓牛安全過冬?”
,!
“恐怕還得選用更耐寒的耕牛品種,適應那裡的氣候。”
“更耐寒的耕牛品種?”
“遼東原有耕牛,比較耐寒。但自紅巾戰亂以來,遼東耕牛幾乎被屠殺殆盡。現在遼東耕牛多來自山東,有的甚至來自江淮,耐寒不及遼東本地耕牛。”
“聽說郭鎮購買的朝鮮耕牛就是因為你的建議?”
“臣年青時曾去高麗遊歷,高麗人比山東人更善於耕種,那裡的耕牛又比遼東耕牛更為耐寒。前年郭駙馬派人先後在河南、江北直隸各府和朝鮮都買了一批耕牛,草民和李喜旺指揮曾在長春做過實驗,朝鮮耕牛耐寒遠甚於內地耕牛。”
“我前幾年從蒙古各部繳獲一些黃牛,那蒙古牛也耐寒啊?能不能用作耕牛?”
“李喜旺指揮也拿繳獲的蒙古健牛做過試驗,這些牛力能拉車,也耐嚴寒。但是蒙古黃牛人放天養,沒有馴服,不會耕地……”
遼王和李犇在馬車上談了一路,一直談到廣寧城的遼海酒樓。
他現在對李犇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哪怕早兩年發現,也許遼東就不是這個樣子。
但是像李犇這樣被遺失於野的人還有沒有呢?
遼王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其實終大明一朝,堪稱穿越人的人才比比皆是,如炮兵巡撫孫元化把整個西式炮兵都搬到大明來了。
只可惜,大明政壇自始至終是一個越來越髒的大醬缸,無法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孫元化和他的炮兵不僅沒能救大明,反而搭進自己的性命,被昏庸的崇禎砍了頭……
大明不缺九八五高材生,而缺為九八五高材生施展報負的平臺。
遼王決定,一定要在遼東為這些人才搭建好這個平臺。
:()去大明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