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那邊,發泡餐盒的銷量遠遠比不上塑膠袋。
大多數人寧願花上5分錢用5個塑膠袋,也不願意花5分錢去買一個只能用一次的飯盒,都夠加一份炒青菜了。
過了元旦,天更冷了,林慧在家燒起了爐子,給孩子們縫補衣服上的破洞。
安安還好,天天拿蠟筆畫畫,那兩個小子精力旺盛,每天早上出去繞著街道跑兩圈,等連擎下午放學了又湊一堆去踢足球,動不動就摔地上,再新的衣服沒兩天就舊了。
林慧乾脆不允許他們穿著新衣服玩,以至於他們從頭到腳,連鞋面都帶著補丁。
為此,長時間裡連擎一直誤會他們家很窮,買不起新衣服......
徐東昇上個月跑了好幾個地方,終於把要求的所有經營證照都給辦齊全了,好不容易能抽出空在家打哈欠,蹲在爐子前烤紅薯。
他回縣城小食堂查賬的時候順便回了趟村裡的家搬來兩袋糧食,也給提前送去了冬至的節禮。當天來回,沒把他累夠嗆。
周正經過這兩個月的鍛鍊,基本能夠獨立管理批發店裡大部分事宜,他確實輕鬆了不少。
“......我們那邊幾條街道才搬走了一半人,其中據說十幾戶住進了筒子樓,有人反悔了,在跟領導掰扯換成另外的房子。聽到這個訊息的人,本來就不願意搬,這下是更堅定了,不管領導給了幾個補償方案,硬氣得很,就是不搬,還有得鬧呢。”
林慧給手上的衣服翻了個面,將線對齊了才上腳踩,“就看誰先撐不住了。”
“阿虎跟小剛的生意也慢慢做起來了,比不上我們之前的生意,但是每個月也能掙到一兩百。他們說年底的時候先還一半,我說不著急,等他們站穩腳跟了再還。”
林慧點頭,“嗯,我們現在也不急著用錢。”
徐東昇拉過凳子,“去年工人的工資漲價,我們店裡的人也得漲一次了。”
林慧停了縫紉機,她有看到新聞,但是還沒能抽空算算。
“國家機關單位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級別越往上漲得越多,高階別每月工資漲40-60元。而普通工人的每月起點工資平均大概漲12-24元。”
“我們店裡的人工本就高,但既然整個社會工資跟物價都再往上漲,我們也每年漲一回工資,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負責洗碗擦桌子的大娘每月提10塊錢,普通的員工就提15塊錢,大廚跟店長的基本工資給提20塊錢吧,提成不變。時間就從春節後開始。”
徐東昇每月都發工資,他的口算能力也提上來了。
這樣一來,一般員工的工資是75塊錢一個月,大廚跟店長每月至少能拿到150塊錢,而周正的工資是所有員工中最高的,因為批發店的流水最大,他至少能拿到200塊錢。
但他們承擔的責任自然要更大,休息時間也比一般的員工要少。
“嘶——”徐東昇牙疼,“我們掙的錢是多了,但是人工也是很大一筆錢啊,差不多得2000塊錢!說出來都嚇人!”
林慧笑,“以後的人工還會越來越貴,習慣就好。”
1990年就像是一道分水嶺,各類價格都在漲,90年的物價跟80年的物價真是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也不為過,市場變化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如領導人所說,改革開放的春風徹底吹遍神州大地。
周正跟狗子家的樓房已經蓋起來了,現在正在刷漆,估計年後就能入住。
得得跟樂樂都被送去了託兒所,小云想出來幹活掙錢,林慧就把她放到了包子店,那是她的強項,滷肉也能做起來了。
她性格溫和細心,跟小白的性格算是互補,默契慢慢練出來,店內收入也漲高一大截。
孩子們在屋裡背書,晚上要默寫交作業的。徐東昇聽著他們的讀書聲發呆,看看手上的表,不知不覺就又到午飯時間了。
他摸摸老婆手背,“有點涼,要不今天不做飯了吧?外面冷風吹,我也懶得走,打個電話讓小明等客人少的時候送飯過來。”
林慧腳下一頓,靈光閃過,“哎你說,冬天像我們這樣懶的人應該不少吧?我們招幾個小年輕,就專門給人送餐食,怎麼樣?”
徐東昇想想,“有電話的都是單位,而他們都有食堂,拿餐票吃飯多便宜啊。”
“可是有些人吃膩食堂了,偶爾也會想吃點外面的飯菜啊。再說了,不是隻有單位才會點,我們也能送到客人的樓下甚至門口,只要他們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