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從建築看發展!(2 / 3)

小說:離石遊記 作者:半邊人

容氏更是不遺餘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時,就大興佛寺,開鑿雲岡石窟。

遷都洛陽後,又在洛陽伊闕開鑿龍門石窟。

大秦把羯胡、鮮卑奴驅趕到東北邊時,據說北方天柱山裡,大山裡佛寺達三百多座,其中洛陽有一千餘所,可見佛教建築之盛。

而那些地方只是他沒有去過,也沒有在他的大秦境內發現佛教的蹤影。

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既然他在攻略胡虜之初,沒有見到佛教幫忙出戰的影子,那他就當佛教並不存在,也不會給他們在大秦享有任何特權和扶持,將新冒出來的佛教邊緣化任其自生自滅。

不像拜火教,好壞准許他們完全漢化以後,就可以在華夏境內傳播宗教。

他們提前下注大秦的未來,大秦不介意將它改造融合後,帶著他一起去征服世界。

南朝佛寺以建康的永寧寺為最大,按《建康伽藍記》所記,中間置塔,四面有門,塔後為佛殿。

這些資料就是蓋世太保、國土安全域性、軍事統計調查局、獵人公會、宣傳部聯合起共同蒐集、整理、匯總後的資料,內容很詳實、很細緻。

離石說:

據資料記載:

初期的佛寺佈局與“身毒”相彷彿,仍以塔為主要建築物,置於佛寺中央,而以佛殿為輔,置於塔後。

關於“身毒”的資料介紹,董夫子私藏下來的史書中大略記載,因為這些書籍裡的內容,才促使董夫子樹立了天下本應“大一統”的觀念。

離石歇口氣,接著說:

現在建康有許多佛寺是由貴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

所謂“舍宅為寺”,就是把前廳改為大殿,後堂改為講堂。

於是,佛寺進一步中國化,不僅把中國傳統的庭院式木架建築應用於佛寺,而且使私家園林也融合成為佛寺的一部分。

這在《建康伽藍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載。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禮拜而建造,傳到中國後,把它縮小變成了塔剎,並與東漢已有的多層木結構樓閣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木塔。

離石感嘆的說:

外來宗教進入中國,只要能與中國本土文明能融合,就可以試著讓他們傳播,看他們到底有沒有用,要是光會修建築,那就去當建築工人。

想到這裡,離石就想笑,要是大秦以後的建築工隊,管事頭領是光頭的大和尚。

永寧寺塔是該時期最著名的木塔,方形、九層。

這種塔與樓閣式木塔不同,採取密簷式,僅作為禮拜的物件,而不供信徒、遊人登臨遊眺。

當時還存在第三種塔——單層塔,這是荒原獵人在北方天柱山裡採藥時發現的。

天柱山石窟寺是在山崖上開鑿出來的洞窟型佛寺。

漢代已掌握了開鑿巖洞的施工技術,佛教傳入中土後,開鑿石窟寺的風氣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

這些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貴族、官僚出資修建。

用的是無地可種的農夫、徵發的是度日如年的匠人。

窟外還往往建有木建築加以保護。

從建築功能佈局來看,石窟可分為三種:

一是塔院型,與初期佛寺以塔為中心相同;

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為主體,相當於一般寺廟中的佛殿;

三是僧院型,這種寺院在“身毒”稱“毘訶羅”,主要供僧眾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圍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

兄長呀!你可否想過羌胡、鮮卑奴境內佛寺怎麼建出來的?

這些佛寺都是我漢家兒郎用累累白骨所建,北方漢人從剛開始時的二千多萬人口,變成現在四百多萬出頭。

那消失的一千五百多萬漢人人口去哪裡了?

兄長所說的“仁”包括那消失的一千五百多萬北方漢人嗎?

而同時期,南方漢人在做什麼?

他們什麼都沒有做,一心撲在建築和穿衣吃飯的享受上面,世家豪門生怕住的不夠舒適,吃的不夠豐富,穿的不夠奢華。

南方貴族、世家豪門的住宅後面都往往建有園林。

園中有土山、釣臺、曲沼、飛樑、重閣、假山等等。

同時,還讓疊石造山的假山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如建康的華林園、蕭蒹宅及梁江陵湘東苑,或重巖復嶺,石路崎嶇,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魏晉以來,一些士大夫標榜曠達風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