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先下手為強(1 / 2)

都說京官窮,但京官有四大肥差:吏部文選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選司、兵部武庫司。

吏部文選司管文官人事調動;考功司管文官考核。

武選司負責武將任命;武庫司管軍事後勤裝備。

雖然上頭都有侍郎、尚書,再往上有皇帝。但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為了避免小鬼糾纏,人們通常都會花錢買路。

有一個奇葩的現象,每逢京察或地方官述職之年,地方大官進京還得給吏部考功司的小官送禮。

普通武將立功想升官也一樣,武選司做一點動作,比他們戰場拼命還重要。

而這四大肥差,跟應天巡撫的油水相比,又還瘦得多。

前面說過,巡撫一職在大明朝,理論上不屬於地方官,而是京官出巡,身上都掛著“都御史”的頭銜。

明代早期,巡撫為臨時性欽差,差事完成、卸職回京覆命。

比如正德年間江西匪亂,朝廷臨時給王守仁加“南贛巡撫”,讓他出巡贛州一帶,賜皇命旗牌,可調動軍隊。當時南昌還同時存在一個江西巡撫。

有時候一省兩個巡撫,有時候又會出現一個巡撫巡兩個省。

到中後期,巡撫和總督逐漸常規化,由臨時性差遣變成常設職務。雖然還不是專職地方官,但可節制“三司”,掌握地方軍政大權。

海瑞任應天巡撫,皇帝給他很大的許可權,錢糧稅賦、司法斷案、賑災平亂……這個肥差,內閣諸位閣老都想讓自己人上。

高拱也在想這件事。

從前要對付徐階,需要海瑞這樣鐵面無情、無所畏懼的人。

現在老仇人徐階倒臺,海瑞又正好回鄉丁憂……最新訊息,海老夫人壽終正寢了。

一切剛剛好。

高拱和張四維的關係,不僅僅是“半個老鄉”。隆慶元年高拱主持京察,跟時任吏部尚書楊博是同盟。

當時就有人說楊博是高拱的人。

楊博是山西蒲州人,跟張四維是兒女親家。楊博是個厲害的人物,嚴世蕃曾經評價“天下人才,惟有我和陸炳,楊博第三。”

高拱在打倒徐階的路上,藉助了晉黨的力量。

官場上錯綜複雜的關係,往往離不開“同鄉”、“門生”、“姻親”這些關鍵詞。

你借用過別人的力量,遲早是要還的。

洗腳腳的時候,張四維給高拱提議一個人選——

“應天巡撫這個職位,必須是精明能幹又廉潔奉公之人,否則皇上不會答應。我有一個絕妙的人選——晏珣。”

“晏珣是南直隸應天府人。”高拱不置可否,“雖然巡撫不屬於專職地方官,但歷來預設籍貫迴避。”

張四維笑道:“既然不是專職地方官,這裡就有可以靈活處理的地方。”

慣例這種東西……歷來慣例,內閣大學士不得兼任吏部尚書。

因吏部尚書掌握文官任命和考核的大權,被稱為“天官”。一旦內閣首輔兼任吏部尚書,就會成為實際上的宰相,權力高度集中。

太祖朱元璋廢宰相,不就白廢了嗎?

但前兩年,皇帝將京察常規化,打破慣例讓高拱兼任吏部尚書……這也是高拱被罵“權奸”的一個原因。

從明初到現在,官制一直在演變。

比如殿閣大學士,最初屬於翰林官,級別僅僅是正五品。

朱元璋廢宰相,但政務過多難以對付,就從翰林院中找了一些飽學的“大學士”來做秘書。

朱棣繼位後,內閣制度真正形成。閣臣作為皇帝秘書權力不小,但因為品級不高,跟六部尚書還有很大的差距。

從明初到正德年間,內閣和六部都在爭權,尤其是內閣跟吏部的鬥爭最激烈。

直到嘉靖年間,出現夏言、嚴嵩、徐階這些強勢首輔,內閣在跟六部的鬥爭中獲勝,首輔的地位儼然等同宰相。

張四維細細分析,闡明晏珣出任應天巡撫的合理合法性。

“只要理法上說得過去,又有皇上和高閣老支援,文瑄獲得這項肥差問題不大。”張四維胸有成竹地笑道。

高拱是聰明人,意味深長地說:“原來你跟文瑄交情如此之深,為他深謀遠慮。”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想把晏珣趕跑,做太子最重要的老師。

張四維誠懇地說:“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晏芝仙入閣,晏珣還在朝中,多少有些不方便。讓晏珣外任,也可減少旁人的閒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