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重新爆發前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前24個小時之內,朝鮮人民軍也進行了一次瘋狂的擴軍行動,24小時之內,又有30萬民兵部隊被武裝了起來,朝鮮人民軍總兵力更是達到了150萬,另外還有350萬的民兵!可以說,朝鮮是憋著最後一股氣,將國家的戰爭力量擴充到了顛峰。此時,朝鮮人口(包括新解放區)只有5500萬左右,而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也就是說,10個平民要支援1個士兵!這個數字,已經創造了現代史上的一個記錄!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民兵比例都沒有達到怎麼高過,前蘇聯在二戰的顛峰時期,其民兵比例也在12比1這個水平上!即使是農牧時代最高峰的秦朝與成吉思汗的時候,民兵比例也就這個水平!可以看出來,朝鮮已經做好了最後一戰的準備,當戰爭重新爆發之後,就將決定整個朝鮮民族的命運!
當然,在這24小時之內,美韓方面也做了巨大的戰爭努力。美國緊急從駐日部隊中抽調了一個師,即第5步兵師赴朝,這個師的裝備已經在一個多月前抵達了朝鮮,所以很快就能夠形成戰鬥力。而韓國也在這24小時內,將25萬預備役部隊轉為了正規軍,並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軍工作,增加了15萬預備役部隊!但是,比起中朝方面的戰爭準備來講,因為不佔主動地位,所以還是遜色了不少!
當朝鮮半島上的烽火再度點燃的時候,世界的神經都為之緊張,因為這是中美在朝鮮半島上的最後對決,勝負不但決定著朝鮮半島顏色的問題,還決定著中美今後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更決定了整個東亞地區的秩序!
當戰爭正式爆發之後,許常青沒有離開作戰室,而是讓人幫他泡了杯濃茶之後,繼續觀察著戰場局勢的變化。雖然前期工作都做得很到位,但是許常青心裡非常清楚,在進攻的前段時期內,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的進攻顯得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確定主力突破點的時候,這更需要指揮員對戰場情況把握準確,並且做出最正確的反應來!
此時,在前線擔任進攻主力的是朝鮮人民軍。畢竟志願軍的兵力仍然有限,而且還必須分出一部分來防禦後方,現在54軍與40軍,這兩個在第三次戰役後半段中損失比較大的部隊就已經部署到了開城到大田一線,以防止美國有可能發動的登陸行動。另外最新入朝的42軍也在到達春川,距離戰場還有一點距離。而且,許常青知道,在最初動搖美韓聯軍防線的戰鬥中,正面戰為主,所以傷亡肯定會非常巨大,部隊的消耗也很大,如果立即投入作為進攻主力的志願軍的話,後面的進攻將受到影響,而且為了中國軍隊著想,老將軍留了一手,先把朝鮮人民軍拉上去打,等到機會出現的時候,才投入志願軍做重點突擊!
在第二道進攻陣地上,38軍部署在南部沿海地區的河東,作為南部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另外還有朝鮮人民軍的兩個機械化師,與兩個步兵師。而40軍部署在金泉,作為中部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另外還有朝鮮人民軍的一個裝甲師,與兩個步兵師。而39軍部署在浦壩,作為東部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另外還有朝鮮人民軍的一個裝甲師,與三個步兵師。而這才是許常青手裡用來進攻的主力部隊!
只要在美韓的防禦戰線上發現漏洞,這三個方面軍都肯定有一個能夠把握住機會,進行高強度的突擊作戰。再借以拉動美韓聯軍的整條防線,或者迫使其動用戰略預備隊。到時候,就能夠一舉突破美韓聯軍的防線,將戰鬥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這之後就簡單許多了!
而此時,在戰場的正面上,美韓聯軍指揮官的想法與許常青差不多。充當一線陣地防禦工作的全是韓國國防軍,而機動能力較強,且反突擊能力突出的美國陸軍部隊充當了戰略預備隊。大概美國指揮官與許常青想到一處去了。在正面戰鬥中,高消耗的任務還是交給韓國軍隊,而美軍充當起骨架的作用,只要哪裡出現漏洞,美軍就立即補上去,最大限度的降低美軍傷亡,同時鞏固防線,讓志願軍的突擊深度不可能達到很大,也就限制了志願軍的突擊效果!
其實,雙方都擺出了這種大縱深的戰地部署態勢,這戰鬥就有點艱鉅了。但是,許常青本來就是善於打硬仗,且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機會,然後一舉進行突破的指揮官。在印度戰場上,那麼艱難的情況都過來了,而朝鮮戰場上的情況,根本就難不倒這位老將。而且,許常青手裡還有一張神秘的牌,只要這張牌一起到作用,那麼美韓聯軍的防線就將發生根本性的動搖!
此時,雙方軍隊交戰最激烈的地方還是在空中。但是,許常青對這部分的戰鬥並不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