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4部分(3 / 4)

小說:華夏春秋 作者:圈圈

次世界大戰的研究中,大部分對中國陸軍感興趣的學者所重視的都是在對俄戰爭期間時組建的那5支主力軍團,而且這5個集團軍群在戰爭中的表現也足夠搶眼了。不僅僅是魏明濤嫡系的第3集團軍群,以及跟隨他參加了後期戰鬥的第2集團軍群,另外的三支主力軍團在各個戰場上的表現多是非常優秀的。但是,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人忽視了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中國陸軍新建立的那三個集團軍群在戰爭中的表現!

大戰爆發之前,中國採取的是戰區制,這主要是為了滿足各地區不同的需要!當時,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特別是在戰勝了俄羅斯之後,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駐軍,大部分軍隊是分佈在本土之外的軍事基地裡的。而因為各地區的條件都不一樣,所以海陸空三軍(主要是陸軍)

採取了由各戰區司令部進行管理的辦法,只有新成立的天軍由中央司令部直接統帥!

當時,各戰區都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人文背景等等因素,對自己戰區內的部隊進行單獨的訓練!這能夠最有效的利用好有限的兵力所具備的戰鬥力!比如,當時北方戰區就主要是寒帶作戰部隊,而中亞戰區則主要是高原作戰部隊,中東戰區主要適應沙漠作戰環境,而印度洋戰區則適合在高溫環境下作戰,太平洋戰區則針對島嶼作戰來建設地面部隊。而在裝備採購方面,雖然仍由總後勤部負責向軍工廠採購,但是在研製過程中,各戰區都會 出自己的需求,然後由總後勤部綜合各方面的需求,向研製武器的單位發出招聘合同。顯然,在武器裝備方面也照顧到了各戰區的實際需這一套複雜的制度能夠有效的提高高軍隊的作戰效率,雖然各戰區之間經常互通有無,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各戰區之間的部隊相互支援與調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各戰區部隊的主要任務還是負責本戰區內的作戰行動,齊是在兵力不足,或者是戰爭規模擴大到不是本戰區部隊所能夠應付的時候,才會向其他戰區要求支援!

在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向是在太平洋上,而唱主角的是海軍,即使甚至澳大利亞戰役與紐西蘭戰役期間,主要的地面部隊仍然是太平洋戰區的陸戰隊,陸軍參戰的機會並不多!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地面戰場肯定會成為主戰場,而以往中國那一套軍事制度僅僅是用來應付地區性小規模戰爭的,而面對世界大戰的高要求,再採取戰局分散管理陸軍部隊的辦法已經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了。這一點,在俄羅斯戰爭爆發之後就表現得相當的清楚。在對俄戰爭的前幾個月內,中國仍然沒有改變陸軍按照戰區分配的原則,而在俄羅斯戰場上,各部隊的表現都不怎麼好,就連魏明濤指揮的第3集團軍的表現都不怎麼樣!

隨後,中國改變了陸軍的制度,取消了各戰區單獨的陸軍編制,而是將當時各戰區的陸軍主力部隊集中到一起,編成了五個集團軍群,而這五個集團軍群由總參謀部統一指揮,以集中使用陸軍部隊!

當然,這也是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當時中國的重點是集中在戰爭建設上的,即迅速的擴充國家的戰爭力量,而大量預備役部隊並沒有能夠迅速的投入戰鬥,而是在後方進行高強度的訓練!這

雖然導致中國在戰爭初期有很嚴重的兵力不足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放棄了南美洲戰場的一個主要原

因),但是這對戰爭後期的作戰行動有很大的幫助。正因為這些預備役部隊都得到了高強度的訓練,其戰鬥能力並不比戰爭之前的正規軍差多少,其在戰場上的表現都非常的優秀,比起美國那些沒有經過多少正規訓練的預備役部隊來講,中國的預備役部隊完全可以算得上是正規軍了!當然,在陸軍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就只能將主力集中起來使用,以確保在主要戰場上獲得兵力上的優勢,而放棄一些次要戰場!

五個第一批成立的集團軍群是中國陸軍的頂樑柱,雖然這五個集團軍群的總兵力只有120萬左右,但是其戰鬥力相當的強悍!而且,隨後中國成立了單獨的後勤保障部隊,並且讓前線作戰部隊中的後勤保障人員分離了出來,這極大的提高了前線作戰部隊的戰鬥力,而且讓他們不再需要擔心後勤保障的問題,可以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戰場上去了!

精兵政策為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利益,這使得中國能夠用盡量少的作戰部隊來獲得最大限度的勝利!當然,發展到後期,當地面戰場成為了主戰場之後,五個集團軍群的兵力是不夠分配的。比如,當時在墨西哥戰場上,魏明濤最少就需要兩個集團軍群的主力部隊,而且最好應該是三個主力集團軍群!另外,在歐洲戰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