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計劃中的所有遠端打擊導彈中,最出名的無非是“快鷹”型對陸攻擊導彈。這是美國借用先進的衝壓發動機技術研製的一種速度能夠達到8馬赫,在衝刺階段甚至能夠超過10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按照美國人自己的估計,這類導彈能夠突破所有國家的防空系統,以及艦隊防空系統,然後從高空進行俯衝攻擊,對任何目標都能夠構成致命的威脅。當然,這種導彈的成本至少在500萬美元以上,大概也只有美國這樣財大氣粗的國家才用得起吧!
當然,原計劃作為艦隊主力制空戰鬥機的F…35因為暴露出了太多的問題,也讓美國海軍不滿意了。如果要研製一種新的艦載重型防空戰鬥機的話,恐怕光研製費用就要上千億美元,這是很不划算的事情。而這時候洛克希德公司推出了F/A…22的海軍型,立即就引起了美國海軍高層的注意。即使這有揀空軍下腳料的嫌疑,但是在緊迫的防空壓力下,美國海軍還是忍了下來,迅速撥款2000萬,讓洛克希德公司進入更深入的專案研究,以確定F/A…22海軍型的作戰能力到底能夠達到多高,以確定能否達到海軍的需要。當然,這並不是一種便宜的戰鬥機,恐怕美國海軍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了。
隨著英國的“海上移動基地”建造速度加快,以及英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成果,這也引起了美國海軍的注意。如果僅僅從對戰鬥的支援能力上來看,這種讓航母都變得渺小的“海上移動基地”自然是最為強大的,但是,從生存能力上來看,這種新出現的海戰裝備卻有著太多的缺陷。不說別的,就那麼慢的速度,恐怕對方用彈道導彈都能夠輕易的解決掉它了。如果用在低強度的海戰中,可能還將發揮出強悍的作戰能力來,但是如果在高強度的衝突中,這種“海上移動基地”的生存能力就值得懷疑了。所以,在進行了理論分析之後,美國人就放棄了這一選擇。這到是與中國的做法一樣,看來這兩個有最強大海軍的國家都不看好英國人的這次創新。
當然,美國人為了提高海軍的作戰能力,所作出的努力還有很多。但是縱觀美國的做法,可以明顯的看出一點來,那就是美國一直在按照以前的思路繼續發展自己的海軍,並且嚴重的依靠了自己手裡已有的技術優勢,希望透過在這些方面的技術領先,來達到提高海軍作戰能力的目的。而這一來,在技術方面的革新自然就少了很多。當然,這也是最保險的做法,同時也是投入最少的做法,只是美國人在避免風險的同時,他們的海軍能力到底能夠提高多少,能不能適應未來的海戰呢?
透過幾次大海戰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以及幾十年孜孜不倦的積累,中國海軍已經一躍成為了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強大力量。當然,這裡沒有將歐洲各國的海軍實力算在一起,畢竟歐洲國家還並沒有真正的統一起來。
雖然中國海軍的實力與規模都名列第二,但是這就如同中國是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一樣,與處於第一位的美國的差距還非常巨大。現在中國就只有4艘航母,編成了兩支航母艦隊。而在最新的“華夏”號大型航母服役之後,中國已經暫時放慢了新航母的建造工作,而是把寶貴的資金放到了國內建設中來。畢竟,中國的勢力範圍就在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而現在的海軍艦隊已經足夠使用了。而從海軍規模上來看,中國海軍大概只有美國海軍規模的1/3左右。所以,當變革到來的時候,因為中國海軍並沒有那麼沉重的包袱,所以轉型也就更為順利。
關於改進型航母,以及新型的戰列艦誰是未來海戰的爭論已經有了結論,而這個結論就是建立在“海洋”號沉沒的基礎上的。“海洋”號的沉沒,讓很多人都認識到了航母脆弱的生存能力。因為航母一般都是在嚴密的護航戰艦保護下活動的,所以並不容易受到攻擊,但是隻要一受到攻擊,肯定就將遭受滅頂之災,至少也要失去戰鬥力,而這在激烈的海戰中,與戰沉並沒有多少分別!
其實,還是可以增強航母的防禦力量的,就如同俄羅斯海軍所做的那樣,將航母本身就變成一個攻防兼備的海上武器庫!但是,這將嚴重限制航母攜帶戰機的數量,“庫茲涅佐夫”號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一艘排水量達到6萬噸的航母,竟然只能夠攜帶45架固定翼作戰飛機!而美國幾十年前,排水量於其相當的“中途島”級航母,卻能夠攜帶72架作戰飛機!很明顯,這兩種航母的制空能力誰強誰弱一目瞭然了。畢竟,航母的主要使命就是攜帶戰鬥機,將戰鬥機作為主要武器,如果連戰鬥機都帶不來多少,這類航母的作戰能力自然非常有限。所以,相對來講,提高航母的防禦能力,是非常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