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消耗速度,也比意料之中的快了很多,給歐洲艦隊造成了巨大的後勤保障壓力!
另外,阿根廷軍隊在馬島上嚴密的防空系統,也為歐洲艦隊的攻擊機制造了巨大的麻煩。雖然這些防空導彈的射程都還打不到在馬島外圍發射彈藥的攻擊機,因為大多數都是機動性的中近程防空導彈。但是,用這些導彈來打歐洲人發射的巡航導彈,以及防區外彈藥,卻非常有效。所以,歐洲攻擊機發射的彈藥,至少有40%被阿根廷的防空系統給擊落了。這一方面減輕了阿根廷軍隊受到的壓力,同時也削弱了歐洲艦隊的打擊力量,更嚴重的消耗了歐洲人的戰爭物資。相對來講,阿根廷的後勤補給線要近得多,這是歐洲艦隊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此外,歐洲戰機的損失也不少。在與阿根廷空軍防空戰鬥機的空戰中,至少有上百架的EF2000以及“陣風”等戰機被擊落了。而落水的歐洲飛行員一部分被他們的特種部隊營救了回去。但是因為艦隊離空戰戰場有數百公里之遙,救援直升機很難到達這片海域,所以被救回的飛行員並不多,反而被阿根廷軍隊俘虜了不少!當然,更多的歐洲飛行員,以及歐洲的戰機正在從本土趕來,而且他們也擊落了200多架阿根廷的戰鬥機,取得的戰果也並不小。
戰爭發展到這一步,已經變成了一常消耗戰,雙方都在盡力的組織起自己的力量,投入到這場戰爭中來。本來,焦點問題只是一個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歸屬,馬島本身的價值並不大,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從軍事角度來講,馬島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很大。如果這場戰爭真的醞釀成了一場消耗戰的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即使最後贏得了勝利的一方,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也僅僅是贏了面子,而失去的將更多!
從本質上來講,雙放都不願意將戰爭推進到消耗戰階段,因為這是雙方都耗不起的!阿根廷國力薄弱,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都需要進口,特別是在潛艇與戰機這兩個最重要的戰爭物資上,更是需要由別的國家提供幫助,最主要還是從中國進口。所以,從根本上來講,阿根廷是消耗不下去的。仗打到現在,阿根廷已經為戰爭支出了至少2500億美元,即使大部分都是以實物貿易的形式同中國交易的,但是這仍然對阿根廷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在歐洲這邊,同樣存在著經濟方面的問題。其實,爭論的焦點就是在經濟上,誰也不能保證,幾十年後馬島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會為所在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就如同以前的香港一樣,在英國人佔領它的時候,這裡還是一個偏僻的漁村,根本就看不到一點經濟價值,但是現在,香港是東方最重要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在中國有與上海一樣的地位。所以,雙方都還是看到了經濟的問題,才產生了領土爭端。但是,現在歐洲才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與中國的合作才剛剛開始,歐洲本身還存在著不少的經濟問題。如果戰爭的消耗過於巨大的話,恐怕也不是歐洲國家所能夠承擔的!
很明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戰爭發展成一場持續的消耗戰,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在雙方都不肯軟弱下來之前,戰爭的仍然無可避免的向著消耗戰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轉變戰爭的模式就成為了一個共同的選擇,但是在這個轉變戰爭模式的辦法上,雙方的看法卻完全不一樣了!
大概歐洲人也認識到了阿根廷在國力上的不支,所以根本就沒有怎麼迴避這個問題,仍然保持著高強度的作戰行動,每天仍然在消耗著大量的戰爭物資。即使現在每天都有兩到三艘快速補給艦為艦隊送來武器彈藥,但是這仍然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所以,歐洲聯合艦隊的指揮官決定要按照計劃發動對馬島的登陸作戰了,因為他們已經耗不下去了,如果等到彈藥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恐怕也就無力開展登陸行動了。從根本上來看,歐洲在繼續保持高強度作戰的時候,仍然想盡快的結束這場戰爭,以求用最小的利益來換取最大的勝利。
大概就是因為歐洲在急切的發動登陸行動上的暗示,讓阿根廷反而沉住了氣,並不那麼焦急了!現在每天都有數艘從中國出發的運輸船抵達阿根廷的港口,為阿根廷提供戰爭物資。雖然,這些運輸船在離開的時候,都會帶走不少的資源,但是阿根廷的資源也夠豐富,所以還是能夠支援下去的。最主要的是,現在阿根廷國內的戰爭意志很高,民意調查中,85%的人都支援將戰爭持續下去,直到贏得戰爭的勝利!而且,眾多的民間組織都已經自發的行動了起來,開始為戰爭籌款,更有很多人自覺的投入到了生產中來,為國家的戰爭提供更多的支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