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的回憶錄中可以隱約的察覺到一點,當時吉納最忌諱的就是這支戰列艦編隊,而第3艦隊的撤退計劃完全是根據中國戰列艦編隊而制訂的。我們做個設想,如果此時戰列艦編隊轉向,朝美國艦隊殺去的話,那吉納肯定會讓艦隊立即向東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返回紐西蘭,而從雙方的距離,航線的角度,以及相對速度上來看,在吉納他們返回空軍的掩護範圍之前,中國的戰列艦編隊根本就追上第3艦隊。而相反,戰列艦編隊繼續向東偏北的方向航行,這正好切斷了吉納返回紐西蘭的航道,如果此時第3艦隊朝紐西蘭方向前進的話,在他們進入空軍的掩護範圍之前,就將遭到致命的打擊。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當時莫懷聰安排戰列艦編隊單獨行動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阻止第3艦隊返回紐西蘭,從而達到這場戰役的根本目的。而戰列艦編隊的指揮官是非常瞭解這一點的,所以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艦隊的前進方向,從而迫使第3艦隊放棄了返回紐西蘭的想法。這一點,在吉納的回憶錄中是非常明白的,如果當時沒有這支戰列艦編隊的存在的話,那麼整個紐西蘭戰役恐怕都要改寫了!
在發現中國艦隊朝自己殺來之後,吉納鬆了口氣,至少受傷的那幾艘戰艦暫時安全了。在打撈起了一半的落水官兵之後,吉納將打撈任務交給了搜救飛機,艦隊則全速向薩摩亞前進。他的目的達到了,此時中國艦隊要想攔截他們基本上已經不可能了。
此時,莫懷聰也終於瞭解了對方的真實意圖,美國第3艦隊不是要繼續戰鬥,而是要全身而退,但是此時他再做出反應,已經太遲了。最終,莫懷聰放棄了進攻,而是迅速與戰列艦編隊會合,返回了紐西蘭東北面的海域,執行封鎖任務。而此時,登陸作戰已經正式開始,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去與美國艦隊決戰,而支援登陸作戰,成為了莫懷聰新的任務。而直到二十多年之後,中國海軍當時的一份資料才解密,從而讓所有人都知道,最終命令莫懷聰放棄追擊的是戰區司令,而不是莫懷聰本人!
這一戰,可以說是中美海軍之間第一次完全的海上決戰。之前的兩次中途島海戰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空中力量,以支援海軍艦隊作戰。而這次,雙方沒有動用一架空軍的作戰飛機(戰略偵察機不包括在內),完全是由海軍艦隊來決定勝負。而從戰果上來看,雙方基本上打成了平手。
中國艦隊損失了三艘巡洋艦,兩艘航母負傷,而美國艦隊損失了四艘巡洋艦,三艘戰列艦、兩艘航母遭到重創。從艦艇的損失上來看,這遠比不上前面的第二次中途島海戰,可以說,雙方基本上是在一個實力相對來講比較平衡的條件下戰鬥的。另外,中國艦隊損失了129架作戰飛機,48名飛行員陣亡,1275名艦隊官兵陣亡,另外還有27名飛行員負傷,2719名艦隊官兵負傷。美國艦隊則損失了152架作戰飛機,包括6架空中指揮機。損失飛行員120名,艦隊官兵有5298人傷亡。雙方的損失也相差不大!
從戰術上來看,雙方這次是打了一個平手,所以在戰鬥結束之後,雙方的宣傳機構都大力的宣揚了這次戰鬥,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在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並不算激烈的海戰大受關注的一個主要原因。美國政府宣佈重創了中國西南太平洋艦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其實這是為自己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失利找回一點面子,而且吉納少將回去之後還被晉升為了中將,以表彰他在戰鬥中的傑出表現。當然,吉納自己明白這個嘉獎是個什麼味道,這點在他的回憶錄裡寫得非常的清楚,吉納視這次獲得的嘉獎為其最大的恥辱!
中國方面也宣佈獲得了完全的勝利,而莫懷聰中將在紐西蘭戰役結束之後就被調往了中太平洋分戰區,雖然沒有得到晉升,但是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他的指揮能力已經得到了承認。而艦隊大部分官兵都得到了嘉獎,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海軍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獎勵了!
從戰略的角度上來看,美國海軍這次是徹底的失敗了。雖然第3艦隊最終保全了絕大部分的作戰力量,那五艘主力戰艦也在半年之內全部被修復,重新投入了戰鬥。但是,正是因為第3艦隊撤出了紐西蘭,最終無法阻止中國軍隊在紐西蘭登陸。也就是在第3艦隊到達薩摩亞之前12小時,中國登陸紐西蘭的戰役正式打響了。如果第3艦隊能夠返回紐西蘭的話,那麼紐西蘭戰役肯定要改寫,至少能夠為美國爭取到至少2個月的準備時間,甚至有可能將紐西蘭戰役推遲到下一年,這必然將會對整個戰局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從太平洋戰場上的情況來看,中國抓住了這次機會,隨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