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這是最短命的一支澳大利亞軍隊了,從組建到全軍覆沒,僅僅不到一週的時間!
阿德萊德港內儲備的數十萬噸物資全都落入了40軍的手裡,這下,防禦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而當38軍的先頭部隊在阿德萊德港南面登陸,進入港口的時候,才發現這裡早已經被佔領了!
經過一週的戰鬥,40軍幾乎全變了個樣,士兵手裡拿的是美製裝備,吃的是美軍的標準軍糧,就連魏明濤也搞到了一件美軍的將軍服,顯然40軍的收穫不小!但是,一週的戰鬥下來,40軍已經由25000人縮小到了19000人,其中在戰鬥中陣亡的官兵達到了4500人!但是,40軍創造的奇蹟,卻成為了整個軍隊中的傳奇!
第五章 絕地反擊
第五章 絕地反擊
澳大利亞戰役打響的時候,美國在澳大利亞的駐軍數量大概有25萬,其中地面部隊12萬左右,空軍6萬,海軍6萬,另外還有1萬人左右的文職人員。而此時,澳大利亞已經參戰,雖然並沒有盡心全國性的動員,但是其國防軍的數量已經擴充到了120萬左右,另外預備役部隊的數量達到了250萬以上。也就在登陸作戰的當天,澳大利亞政府宣佈進行全國性的戰爭動員,並且計劃在一個月之內將部隊的數量擴充到250萬,同時徵召大概500萬的非正規部隊。
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擴軍計劃,如果澳大利亞能夠成功的擴充到這麼多軍隊的話,那麼澳大利亞的戰鬥力將會非常的強悍。但是,當中國軍隊上岸之後,澳大利亞方面才認識到,現在他們缺少的不是兵力,而是時間!中國部隊的推進速度遠遠的超過了當初美澳兩國的設想,不算40軍這種沒有按照作戰計劃行動的部隊,僅僅拿空降15軍來講,在戰場上,就沒有任何一支美澳軍隊能夠阻止與追上這支突擊部隊!
僅僅一週的時間,中國軍隊就已經控制了布里斯班港周圍250公里範圍內的地區,並且將這座有著重要意義的港口包圍了起來,讓在這裡防禦的數十萬美澳軍隊成為了甕中之鱉。另外,中國在短短的一週時間之內又在南面開闢了第二登陸場,更多的部隊湧上了海灘。而中國方面似乎已經不決定強攻布里斯班港,而是讓那些在新登陸場上岸的部隊迅速的南下,目標直指悉尼。毫無疑問的,中國為此次登陸作戰進行了精心準備,其投入的力量之龐大,也遠遠的超過了當初美澳兩國的估計。僅從中國投入的海軍艦隊來看,這就比當初美澳兩國預計的要多出50%以上。另外,中國還首次使用了海上基地這種新概念的戰艦,以加強自己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
海上基地這一概念最早是在第一次冷戰結束之後,由美國海軍提出來的,當時美國方面甚至拿出了幾個預想方案出來。其實,這是海軍轉型的一個標誌。在第一次冷戰期間,當時美蘇的爭奪焦點是在大洋深處,美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付蘇聯龐大的海上艦隊,以及其潛艇艦隊。因此,美國海軍的首要作戰任務就是遠洋反潛與護航。在這一作戰思想的指導下,美國海軍在第一次冷戰期間的主要兵力就是航母,以及以航母為核心的龐大艦隊!而當第一次冷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突然發現自己在遠洋已經失去了對手,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可以在遠洋對美國海軍,以及其海上生命線構成威脅。而這時候,美國在全球奉行霸權政策,而他要對付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瀕海國家,並沒有強大的海上力量,也不可能對美國海軍構成威脅。此時,美國海軍的主要作戰方式也出現了轉變,由遠洋決戰轉為了對地支援,以由海到陸的作戰為重點。因此,當時依據冷戰思量而設立的很多專案都被取消了,比如美國當時的“海狼”級潛艇,就因為不適合在近海作戰,而被淘汰了,僅僅建造了三艘。而隨後美國海軍發展的DD21驅逐艦FCS近海戰鬥艦艇都是以新思想為基礎發展的新一代戰艦。毫無疑問,在這一重點下,美國海軍需要一種更強大的,能夠為地面部隊作戰提供更多支援的海上基地。
這就是海上基地這一概念的由來,當時,就由美國方面提出來了。而真正投入實戰,還是在第二次馬島戰爭期間。當時,歐洲各國已經準備擺脫美國的束縛,成立一個獨立的強國。而在第二次馬島戰爭期間,歐洲海軍並不強大,而且無法得到美國海軍的支援。因此,當時歐洲各國需要一種既能夠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作戰,又能夠為前方的艦隊提供防空掩護,為登陸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海上作戰艦艇。因此,歐洲國家借用了美國提出的海上基地這一概念,發展了自己的海上基地,並且迅速的投入實戰之中。雖然,這場戰爭最終以歐洲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