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能夠讓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能夠讓物資更為充足,同時也能夠讓精神的世界更為充實。但是,科學也是促使人類社會爆發戰爭的一個因素,因為科技發展的不平衡而引發的戰爭,這並不少見。而在戰爭中產生的科技反過來又繼續推動著人類社會進步。可以說,科技是一張沒有顏色的紙,而到底會是紅色,黑色,還是綠色,就要由人類自己來上色了!
第五次中東戰爭雖然在很大的範圍內,是一場政治戰爭,是三大國勢力的一次碰撞,但是這場打了半年多的戰爭,再次讓所有國家都認識到,科技就是一切,科技才是最高的戰爭力量。而且,戰爭期間爆發的,持續了近3年的全球效能源危機再次讓人類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而也正是這場能源危機促使世界各國加快了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速度,同時開始尋找新的石油來源了!
聚變核能技術早在21世紀頭20年內就已經發展成熟,但是直到2030年之前,只有歐洲在建設聚變核電站,而包括中國與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基本上都在觀望著歐洲的發展方向,做著技術方面的儲備工作,而並沒有真正動手建造自己的聚變核電站。這並不是技術上的原因,中國在2020年前後就已經掌握了聚變核能發電的技術,美國的速度也差不多。而限制中美開發與和平利用聚變核能的主要原因成本太高,根本就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而這正是相關的技術並不成熟所造成的,而等到聚變核電站的技術成熟,這已經是2035年之後的事情了!
其實中美在研究聚變核能發電方面的方向與歐洲不一樣。歐洲是從基本出發,因為歐洲最缺乏石油,而歐洲的石油需求量並不比中國與美國少多少!到2030年的時候,歐洲的石油消費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是歐洲本身的石油非常少,主要依靠進口。而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產地有4個。中東與海灣地區基本上控制在了中國的手中,新生的裡海石油產區也基本上由中國與俄羅斯控制了。俄羅斯生產的石油主要供應獨聯體國家與中國。拉美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應美國,而西部非洲地區雖然也有較大的石油產量,但是該地區非常不穩定,石油供應並不能讓歐洲感到安全!換句話說,歐洲現在進口石油的地區要麼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的,要麼就無法穩定的提供石油供應。所以,歐洲對新能源的需要最迫切,也是最積極研究與發展聚變核電站的了!
美國與中國不一樣,中美兩國基本上能夠獲得穩定的石油供應,而且能夠滿足國內的需要,而且石油的成本比建造聚變核電站更低,那麼中美兩國自然就沒有開發聚變核電站方面的壓力了。但是,中美兩國基本上就沒有停止過聚變核能和平利用方面的研究,而且還暗中加快了研究速度,因為中美兩國都認識到,聚變反應堆在軍事上的應用價值遠比裂變反應堆要大得多!
聚變反應堆最主要的應用是在海軍上,比如核潛艇。因為聚變反應堆的功率密度比裂變反應堆要高出十幾到上百倍,而且放射形汙染小得多,幾乎可以忽略。如果能夠成功的解決相關的技術難度,那海軍艦艇的動力系統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設計戰艦時,一直是以先確定動力系統的效能引數,然後依照動力系統的效能,再來確定戰艦的具體戰鬥指標。可以說,動力系統就是戰艦的心臟,決定了戰艦的基本效能。另外,如果聚變反應堆能夠縮小的話,甚至在航空與航天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前途,美國就曾經在2025年制訂了一個發展以聚變核能為動力的空天飛機計劃,但是到2030年時,搞了5年的概念研究,最後確定該計劃實在是太超前了一點,被迫放棄了!
導致聚變核反應堆還無法在軍事上得到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聚變反應堆的能量轉換器的體積直到2030年之前都無法縮小!因為聚變時的溫度遠高於裂變的溫度,要想將聚變產生的內能轉換成電能或者是機械能,這中間的裝置就要複雜很多了!而歐洲人建造的聚變電站中,最主要的裝置就是能量轉換器,而並不是聚變反應堆的核心部分!正是這一方面的技術還遠沒有成熟,所以在2030年之前,中美兩國在聚變核能方面的研究重點就放在了這上面,怎麼將能量轉換器做得更小,而且安全可靠,效率還要跟上去,這就是整個系統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了!
在這方面的研究中,中美歐三國的速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到了2030年的時候,三個國家基本上都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將能量轉換器縮小到能夠在航母上使用的規模了,但是要用到核潛艇上,卻還稍微嫌大了一點!
2031年,美國就開始設計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