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都不能夠徹底的解決日本問題的話,那這仗不是白打了?幾十年後,難道還要與日本再打一仗嗎?
其實,這也是兩種對日態度,溫和派認為,不應該攬上日本這個爛攤子,就算日本今後還有翻本的機會,但是幾十年後,中國將會無比強大,就算日本要追,也根本追不上了。如果扶植一個親華政府的話,日本肯定將無法對中國構成威脅,這派人的觀點源自二戰之後日美關係,但是缺乏低緣政治方面的考慮。而強硬派的意見就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美國距離日本上萬公里,日本自然難以威脅到美國了,但是中國不一樣,日本只要再次強大起來,就會想到擴張,就會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那麼日本就只能向西擴張,只能登上亞洲大陸,而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中國!所以,中國與日本之間,不可能同時存在下去,就必須要有一個結果。這次的機會已經足夠好了,那麼中國還應該讓日本在未來繼續對自己構成威脅嗎?當然不能,不然的話,中國難道還要等到下次再遭受巨大的損失嗎?
這兩派的意見,不可能不影響到林娜的決定,而這就直接關係到了對待日本共產黨的態度,以及對待日本天皇投降詔書的態度。也就是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後態度!當然,要想確定一個明確的態度並不可能,也不現實。而這時候,林娜需要的就是尋找到一條更合理的辦法,來解決兩方面的要求!
在日本天皇宣佈準備接受中國的要求,準備無條件投降之後12個小時,日本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政變,這場政變之小,甚至沒有見於史書記載,但是,這場政變卻實實在在的發生過。就在那個夜晚,日本前政府的幾名高階官員,以及軍部的將領策劃了一場政變,但是在他們還沒有能夠將政變的訊息發出去的時候,就被日本天皇手下的衛隊給一網打盡。這場政變,也就被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接著,日本天皇任命了新的內閣政府,並且透過歐洲向中國發去了和平請求。這次,日本天皇的態度再次軟弱了一點,表示可以在保留天皇作為日本國家象徵的前提下,接受中國的任何條件!
全世界的目光都落到了中國的身上,現在大家都在等待著中國的態度,中國到底怎麼回應,將決定這場戰爭的結局!但是,讓大家都感到有點失望的是,中國卻並沒有急著表態,甚至沒有急著發表公開宣告,中國怎麼了?
中國確實出現了一點問題,現在以黃龍飛為首的政府溫和派,認為應該將國家的重點放到經濟發展上來,既然日本已經表示可以在那麼一點有限權力下投降了,那麼就應該接受日本的投降,將國家轉到正常發展軌道上來。但是,以田震龍等眾多強硬派將領來看,戰爭打了近3年,中國沒有必要這麼急著結束這場戰爭,要結束,也要等到完全解決日本的所有戰後問題再說,如果日本天皇制不被取消的話,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所以還不應該接受日本的投降,必須要迫使日本做出更大的讓步!為此,軍方甚至藉著政府還沒有完全表明對日態度的時機,開始加強戰略打擊力度,力求在戰爭結束之前,將儲備的彈藥都消耗掉,畢竟管理費也不是個小數目,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要打擊日本,給日本造成更嚴重的破壞!
其實,雙方的本質觀點就有很大的差別,溫和派認為,應該讓日本作為獨立國家,在戰後繼續存在,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承受3億饑民的壓力!而強硬派則認為,既然戰爭打了這麼多年,而且打得這麼的艱難,就應該將日本徹底的消滅,要讓日本亡國,不然麻煩還存在!就是這種觀點的差別,最終導致了雙方意見上的分歧!
從原則上來講,林娜知道,現在不是吞併日本的時候,因為日本3億人的壓力,中國無法承擔,就算中國勉強承擔下去了,也無法保證這不會對中國本身構成巨大的威脅。同時,她也知道,只要日本還存在,中國的威脅就沒有消失,中國就還有可能面臨下一場對日戰爭。而且在國家的利益上,最好就是徹底的消滅日本,這才能夠解決國家的根本威脅。這也是中國最初的戰略計劃,徹底的解決日本!但是,現在可能嗎?而且最主要的是,現在聯合國這類全面性的國際機構已經不存在了,即使戰後保持日本的獨立,又怎麼來防範日本下次不會再來對付中國呢?
矛盾,幾乎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有著同樣的矛盾。在歷史的那個特定階段,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大家的意見差別也很嚴重,有人支援吞併日本,徹底的同化這個民族,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援讓日本“獨立”的存在,讓日本自生自滅!而就在林娜遲遲不肯為最後的對日政策做出宣告的時候,一份由國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