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初期,日本不守戰爭準則,大肆屠殺平民,以及放下武器的軍人,都遭到了世界各國的譴責,但是在這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中,和平力量的譴責是不可能起到多大作用的,也根本無法阻止日本人繼續違反戰爭法則,更無法挽救千千萬萬戰爭中的難民!根據戰後資料統計,在日本佔領期間,東南亞,朝鮮半島的平民傷亡達到了1500萬左右。這還是個非常保守的估計,如果按照中國公佈的數字來看的話,日本佔領區內的軍民損失數量達到了3500萬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隨著戰爭的進行,中國必然會發動戰略反攻,而當中國開始戰略反攻時,中國這種“不收”俘虜的作戰方法,立即遭到了眾多國家的譴責,當然,聲音最大的出了日本之外,就是歐洲了。而歐洲的譴責理由很簡單,中國根本就無視人道主義法則,沒有價值的在增加戰爭的傷亡!
當然,“不收俘虜”這條不成文的規矩並不是由中國政府訂下的,而是部隊在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特別是在呂宋島一戰中,中國軍隊蒙受了巨大的傷亡,其中至少40%以上的傷亡是在接收日本俘虜中產生的。日本人即不願意投降,而且還都為自己準備了一枚“光榮”雷,那麼中國為什麼要收俘虜?
宮古島打得之慘烈,誰都沒有預料到。部隊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不收俘虜了,因為那些日本俘虜直接威脅到了戰士的安全,還收俘虜的話,那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了嗎?而且,首批參戰的部隊幾乎都參加了呂宋島登陸作戰,或者在朝鮮半島,以及馬來半島上與日本軍隊交過手,部隊中哪位士兵沒有自己的戰友,朋友,親人倒在日本人的槍口下?而當他們看到日本軍人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復仇,而並不是優待俘虜!中國陸軍也在2035年撤消了營一級以下部隊的政委,這種從底層開始的行動,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對於部隊自發的行動,軍委並沒有過多的干預,而這也出於多種考慮。首先是部隊士氣的問題,仗打了這麼久,中國軍隊一直打得很慘烈,特別是在朝鮮半島與呂宋島的地面戰鬥中,地面部隊的傷亡很大,如果還要壓抑軍隊的情緒,那對士氣的負面影響將非常大。其次,就是要摧毀日本的戰爭意志,特別是日本軍隊的鬥志。仗打到現在,中國已經佔有了明顯的優勢,不但從軍隊素質上,直到軍隊的兵力上,中國都佔有絕對的優勢,所以要想盡快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摧毀日本的戰鬥意志,讓日本人明白,再戰鬥下去,對他們沒有半點好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以此來探明歐洲與美國的態度。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酷,所以只有用殘酷的手段去贏得戰爭,那麼自然就避免不了損失了!
不管怎麼樣,中國軍隊在宮古島一戰中表現出來的威猛之勢立即得到了所有國家的重視,中國手裡擁有這麼一支軍隊,就已經贏定了。而在這一情況下,以歐洲為首的,那些支援日本的國家自然要考慮到這場戰爭產生的影響,如果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立了威,那麼以後還有誰敢在中國身邊製造麻煩?到時候,這世界上還不是中國說了算,所以,現在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壓下中國的氣勢,為戰後世界的平衡而努力!
20日,歐洲特使,前德國總理乘專機到了北京。而這次,歐洲人並不是秘密訪問北京,而是在這之前做了大肆的宣傳,並且一再宣告,反對中國這種不顧人道主義原則的戰爭行為,並且從一開始,歐洲政府就擺明了自己的態度,要中國注意戰爭產生的影響,減少戰爭的附帶傷亡,不要產生太大的破壞!
歐洲人的態度是強硬的,其得到加強的地中海艦隊已經到達了蘇伊士運河附近,隨時準備透過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而中國印度洋戰區的主力艦隊也進入了紅海,擺出了將歐洲艦隊阻截在蘇伊士運河的架勢來,甚至連埃及都進入了3級戰備狀態,所有軍隊都回歸建制,隨時準備打仗了!
中東地區局勢驟然緊張了起來,戰爭即將擴大的訊息傳遍了整個世界。但是就在這時候,中歐最高領導人進行了一次秘密的電話會議,接著,汪明筌著急了軍政高階官員,開始商討對待歐洲的態度了。會議是在太行山下的戰略指揮中心召開的,此時歐洲特使乘坐的飛機正經過烏克蘭上空,還要6個小時才能夠到達北京。
會議室內一偏沉寂,所有人都心事憧憧的樣子。開始,汪明筌才介紹了他與歐洲總統的通話內容,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雙方都表達了和平的希望,並且不希望戰爭擴大,以此緩和雙方之間緊張的關係。而林娜也介紹了她與歐洲政府總理之間的電話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