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中國採取的都是戰略防禦,並且緊縮自己的勢力範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可以說,這是中國這最近的40年時間中,最為痛苦的八個月了。這種痛苦不僅僅來自於實際上的損失,更多的時候,體現在了心理壓力上面!
自從2007年的南海戰爭勝利之後,中國一直扮演著戰略進攻者的角色,或者說一直在擴張著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了整個全球爭霸中的勝利一方。但是,在中日戰爭初期,中國卻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這從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到了中國人對勝利的信心,因為不管是在臺灣解放戰爭,對印戰爭,還是第二次朝鮮戰爭(被成為在21世紀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場戰爭,其實,還應該算上第五次中東戰爭,只是因為中國並沒有參與這場戰爭,所以沒有計算在內)中,中國一直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中國都堅持了過來,並且迅速的扭轉了局勢,不管是在戰略上,還是在戰役上,中國一直扮演著進攻者的角色,並且成功的獲得了勝利。
現在對日戰爭打了八個月了,而中國卻仍然處於被動的局面,仍然處處受到日本的威脅。而在8月底,9月初,即中日兩國正在展開爭奪印度洋制海權,而無心在西太平洋上展開行動的時候,日本的巡航導彈首次落到了中國本土上,襲擊了蘇州的一處工業基地。雖然日本的這次襲擊所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只有兩座工廠遭到破壞,工人也都提前疏散了,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意義卻非常重大,在中國對日本展開戰略轟炸的時候,日本也開始襲擊中國本土上的軍事目標了!
日本的這次襲擊,對中國軍民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嚴重的!自從臺灣解放戰爭之後,中國本土就沒有遭到過襲擊。在對印戰爭打得那麼慘烈的時候,中國都力保了本土不遭襲擊。而在朝鮮戰爭時期,更是保證了本土的安全。所以,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講,中國軍民對蘇州工業基地遭到日本巡航導彈攻擊是看得非常重的,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本土遭到打擊,那可是天大的事情。而這更從另外一方面激起了中國人抵抗與參加這場戰爭的情緒。也許,日本在制訂向中國本土發動導彈襲擊這個計劃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中國會有這麼強烈的反應吧!
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9倍,這一方面,代表中國有著比日本更強大的戰爭潛力,另外一方面,也代表著,中國更容易遭到日本的導彈襲擊,同時,需要花費更多的力量來建立國家防禦系統,包括防空系統!
在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中,中國戰略空軍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日本的戰略防空系統。雖然,此時日本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基本上已經被中國摧毀了,但是這只是摧毀了日本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能力,而並沒有對其防禦戰略轟炸機發射的巡航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本身的能力構成多少破壞。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在本土部署了大量的防空裝置,能夠有效的攔截中國發動的戰略轟炸!
雖然,中國在本土也部署了不少的防空力量。但是,自從2023年,中國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一方面確立了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地位,另外一方面,中國也在繼續深入軍事改革,並且對國內的經濟結構進行改革。按照中國的計劃,這兩項最為重要的改革至少需要持續30年,才能夠讓中國確立在世界上的霸權與主導地位。而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前,中國一直認為日本不會在2050年,即日本具備在軍事上全面挑戰中國的實力之前,發動戰爭。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本土的防禦情況會是個什麼樣子!
這一切,並不是說中國不重視本土防禦,特別是本土防空力量。而是中國本土的防空網並不是很密集,只是勉強達到了保護本土重要地區的能力。當然,中國的安全一直是建立在戰略核威脅上的,而開戰之後,國家戰略衛星系統遭到了徹底的破壞,加上國際形勢,最終迫使中國放棄了戰略核反擊這種戰爭手段,將戰爭性質控制在了常規戰爭的範圍之內。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本土的戰略防空力量是嚴重不夠的。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空軍擁有作戰飛機5500架左右,其中運輸機550架,戰略轟炸機120架,戰場支援飛機500架,另外還有教練機850架左右。而真正能夠擔任防空作戰任務的戰鬥機大概只有1500架左右,除去在各戰區必須要部署的戰鬥機數量,中國能夠用來保護本土的戰鬥機只有500架左右!同時,空軍的地面防空部隊有45個導彈防空營,25個高射炮營。而這其中,還有至少1/3必須部署到別的戰區去。
可以看出來,中國本土的防空力量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