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積極的,而且做出了適當的退縮,以空間來換取時間。但是,情況並不像印度人計劃的那麼好,而印度的行動也不可能那麼的順利。
從印度軍隊離開陣地上的堅固防禦工事之後,中國的空中部隊就找到了新的目標,並且以迅速的行動來回答印度人的變陣行動。從第一線撤下來的部隊,最終能夠到達預定陣地的只有75%,其餘的都被中國的空中部隊消滅在了路上。而且,這些部隊損失了超過80%的重型裝備,即使大部分的兵力儲存了下來,但是再要應付中國的進攻,恐怕就不是那麼輕鬆的一件事情了。而從因帕爾撤出來的物資也遭受到了瘋狂的空中打擊,那些沒有任何防護,行動緩慢的印度運輸車隊成為了中國空中部隊最好的打擊目標。而最後,能夠安全完整的到達西隆的物資不超過40%。這才是對印度東部地區軍隊最慘痛的打擊,在國內補給遲遲無法到達的情況下,印度軍隊將面臨沒有物資可以戰鬥的尷尬境地。
當36軍對因帕爾的進攻準備即將完成的時候,充當36軍戰役預備隊,以及後衛部隊的25軍也已經到達了36軍後方的陣地上,接替了36軍的後防工作,並且保護著36軍的後方補給線。此時,36軍已經可以騰出所有的力量來,用全力向因帕爾發動進攻了。而這時,36軍的戰備率達到了95%,遠遠的超過了美國的數字化部隊,也超過了21軍的戰備率,看來花在36軍身上的,這一年多的努力並沒有白費。而這時候,在北部戰線上,那4個已經等得有點不耐煩的山地軍也收到了進攻發起的命令!
這4個山地軍是由二線的乙級部隊組建而成的。因為在解放軍開始準備從西藏南部地區發動進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手裡並沒有多少可以使用的部隊。因為中國一直沒有將西藏作為重點戰區,畢竟任何敵人要想翻越喜馬拉雅山之後,再對西藏發動進攻都是一件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的事情,天然的地理屏障為西藏提供了最好的防禦。而中國大多數有威脅的地區都不需要專業化的山地部隊,對山地部隊的需要性也就不那麼迫切了。所以,中國的甲級軍中,並沒有正式的山地部隊,如果有需要,也只是讓輕型部隊充當山地部隊使用。而現在,中國要想從西藏南部對印度發動進攻的話,沒有山地部隊,那戰鬥將非常艱難。而手裡僅有的幾支小規模的山地部隊(其實就是西藏南部地區的邊防部隊)根本就不敷使用。而再轉過來尋找合適的輕型化部隊的時候,才發現,大部分的甲級輕型部隊已經有了自己的用處,而要從解放軍陸軍現有的50萬輕型甲級部隊中抽調出幾個軍來,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在這一情況下,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將原有的幾支小規模山地部隊分散加強到6支乙級部隊中去,並且加強這6支乙級軍的訓練,爭取在正式對印度的進攻開始之後,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來。而一支部隊的訓練時間將不會少於半年,即使現在加強了對這幾支部隊的訓練強度,但是這也至少須要3到4個月的時間。所以,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沒有從一開始就開闢正面戰場的原因之一,因為中國當時並沒有適合的部隊使用!
現在,有2支山地軍部署在中印西部地區,這2支部隊已經開始負責在收復的中國領土上執行治安與維持局勢的工作了。另外還有4支山地軍就部署在中印東部邊境線上。而當羅開擔任了前線指揮官之後,才發現這4支部隊的訓練任務還沒有結束,雖然已經具備了大部分的戰鬥力,但是羅開還是有點不滿,畢竟拿不成熟的部隊去參戰,那就是拿士兵的生命在冒險。而在離開北京的時候,周國輝已經多次向羅開強調,在這個新的戰場上,必須要控制部隊的傷亡,不能以士兵的生命與鮮血為代價來擴大戰果。所以,羅開很小心的處理了這個問題。
首先,羅開把這4個軍合併成了一個集團軍,將所有的突擊火力以及山地炮兵部隊集中起來使用,這能夠極大的增強山地部隊的突擊力與火力。但是,這也相應的會縮小山地部隊的正面突擊寬度。但是對羅開來講,戰鬥並不是以全面壓制敵人為主的,而是要在重點地區,重點戰場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對敵人發動致命的打擊,那收到的效果將非常顯著。所以,羅開準備在第一波進攻中投入一個,最多兩個軍作戰,而由另外兩個軍充當戰役預備隊,以加強進攻的持續能力。
當羅開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改編之後,戰鬥已經打響了5個小時,此時,準備了4個月的山地部隊才投入到了戰鬥之中。而突擊點並沒有選擇在最容易突破的薩地亞。而是選擇在了提斯浦爾。這裡已經是印度北部防線的後方了。而且提斯浦爾是瑙(貢)薩(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