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肯定了王一林在總理位置奇書網收集整理上的成績,“但是,我們現在需要決定的是國家未來的最高領導人,而並不是一位政府總理。那麼,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他處理國家內部矛盾的能力,以及在戰略決策上的先進性,政治覺悟上的先進性。那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再繼續考慮下呢?”
說實話,從開始吃飯的時候,王一林就明顯的感覺到了這位老總理對自己的成見。現在一聽到朱國正這些話之後,王一林心裡也有點疑惑,自己與這位老總理根本就沒有同事過,而且自己也不是從他手中接過總理位置的,也不會有什麼矛盾,這麼這位老總理就對自己這麼有成見呢?想了一下,王一林明白了過來。
可以說,王一林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總理,剛超過國家領導人最低年齡限度的王一林就當上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所以,在他率領政府的這些年中,很多政策與以前的那些總理有著很大的區別的。而在這之中,王一林與朱國正兩位總理的行政方式的差異最大。
首先是在經濟政策方面,當年“天安門事件”才結束,中國處於內憂外困的兩難境地,為了讓才走過10年的改革開放正常發展下去,為了保護人民才過上的幸福生活,朱國正採取的是一種相對開放的對外經濟政策,只要能夠幫助中國經濟發展的事情,都可以接受,甚至在某些較為敏感的方面都能夠做出一定的讓步。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的經濟政策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中國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而且這也讓中國的經濟體系走上了生產加工,這種高消耗的軌道上來,同時,在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經費受到大幅度削減之後,也為今後國家的發展製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但是,這卻是有情可原的,畢竟,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並沒有另外一條路可以供朱國正選擇。但是,到了王一林當上總理之後,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並不愁沒有國外投資,即使國際投資的數量減少了,也能夠透過壯大起來的國內市場得到彌補。所以,王一林採取的是一種相對保守,比較內向型的經濟政策。為了讓國家走上良好的發展軌道,王一林是有意的對經濟做了降溫處理,減少了政府投資,控制通貨膨脹,降低政府預算赤字,將政府的主要工作轉移到了創造可持續發展條件上來,比如改善中國的自然環境,加強教育,最佳化醫療條件,提高社會保障等等。這一來,兩位總理的經濟措施幾乎就是背道而馳,即使朱國正也知道王一林的經濟政策並沒有錯,而且是最適合中國的,但是,王一林這種幾乎全部推倒從來的辦法,也讓朱國正覺得有點不舒服了。
另外,兩人還在政府體制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且這是兩人分歧中最嚴重的一點。朱國正當總理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才剛剛起步,隨著國有制企業的改革,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成為城市人口,政府面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挑戰——失業。用一句不太客氣的話來講,如果無法解決當時上億的失業大軍的話,恐怕中國根本就走不到現在的這一步。所以,朱國正採取了加大政府預算赤字,透過擴大行政機構,支撐國有制企業,提高投資比例等等辦法來解決失業問題,當然,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卻為中國今後的發展製造了不少的負擔。當王一林當上總理之後,雖然上一任總理已經開始在減少政府預算赤字了,但是他才接手時,超過政府年收入60%的赤字卻讓王一林非常的頭痛,而且他還必須要解決更多的問題,比如國有制企業改革。而在總的經濟發展方針的指導下,王一林緊縮政府預算,完全開放非重點國有企業的做法,又與朱國正的行政方法相違背了。而最關鍵,也是讓雙方產生矛盾最深刻的地方還是王一林進行的政府改革。一個臃腫的行政體系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的剩餘勞動力,但是卻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指揮不靈便,人浮於事,家大政府開支,並且降低了行政效率,惡化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間接的產生了滋生腐敗的土壤等等。所以,王一林一上臺,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政府精簡改革超過40%的公務員被辭退。同時,嚴厲的反腐措施也讓很多高官倒了黴。而這一措施,在讓王一林贏得了人民的支援,讓政府重新在人民心中樹立了自己形象的同時,卻因為過多的危害到了別人的利益,讓他多出了很多敵人來。而這其中,朱國正也因為自己的很多關係受到了破壞,讓兩人之間的矛盾被深化了。
一想通這些關係之後,王一林馬上就開口了:“朱總理,我也知道作為一名國家領導人,要的不僅僅是行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大局的控制與處理能力,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