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4 / 4)

反對一味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惟義 所在”,一切用“義”來衡量。只要合乎“義”,也就‘唁不必信, 行不必果”了。這種通權達變的思想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一方 面,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孟子也說 這:“君子不亮(通“諒”,即信)。惡乎執?”(《孟子·告子下》) 君子不講信用,怎麼能有操守?孔子、孟子對“信”的論述都是 很多的。但另一方面,又的確不能拘泥固執於“信”上而不知變 通。這正如孔子與葉公談論關於“直”的問題一樣。葉公認為父 親偷羊兒子告發是“直”,孔子卻認為應該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這才是“直”。這是用孝、慈的禮數來變通。同樣的,在“信”的 問題上也一樣,應不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要用“義”來變通。 比如說你對你的敵人也講信用,那豈不是太書呆子氣了嗎?

所以,我們既要講信用,又要根據實際情況,用“義”的原 則來進行變通。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超脫出來,不做“硜硜然 小人哉”的讀書人,而做一個通權達變的人。所謂“世事洞明皆 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際上也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在內。

………………………………………………

狂者與狷者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與②之,必也狂捐乎!狂者進取,狷者有 所不為也。”

【註釋】

①中行:依中庸而行的人。②與:交往。

【譯文】

孔子說:“得不到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 狂與狷這兩種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進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為。”

【讀解】

狂者、狷者是相對於“中行”的人而言的。“中行”的人是合 於中庸之道的人,是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也是很難遇見的人, 所以聖人說很難得到這樣的人相交。於是便退而求其次,與狂者 和狷者相交。狂者是進取的人,狷者是有所不為的人。孟子對孔 子在這裡所說的狂者和狷者都曾作過解釋,在孟子看來,狂者是 志向遠大,言語誇張而不切實際的人;狷者是潔身自好的人。 (《孟子·盡心下》)這兩種人都有各自的缺點和毛病,但我們常 常所遇見的,或者說見得最多的,卻又正是這兩種人。所以,也 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