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因為它所誣告的內容,都是與你親身相關,使你會有 真切感受,甚至有切膚之病的事情,所以,往往會使你確信不疑, 貼而起,作出了借誤的決定還自以為是當機立斷,很有魄力哩。
既然“浸潤之譖”和“膚受之訴”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迷惑性 而在你這裡都行不通,那你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明”人-- 看得明白看得遠,具有明察秋毫、遠見卓識本事的人了。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做不做“明”人問題還不很大,因為 我們畢竟沒有什麼生殺予奪的權力,但對於一個領導人,尤其是 高階領導人來說,做不做“明”人,那問題可就大得很了,因為 生殺予奪權力在手,弄不好就會貽害無窮啊!
………………………………………………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貢曰:“必 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 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註釋】
①兵:在《論語》、《孟子》和“五經”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極少數 時候是“兵土”的意思。所以,這裡的“兵”指軍備。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老百 姓對政府就信任了。”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 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 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之中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 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 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讀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就 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從古到今,糧食、國防、信義都 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
糧食充足可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步進入小康社會。軍 備充足就不會有“落後就要捱打”的危險,使社會穩定,人民安 居樂業。取信於民就可以喚起人民大幹快上的精神,為兩個文明 建設貢獻力量,使社會進步而繁榮。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密切聯絡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 如孔子所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