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後,蔣教練的兒子突然想到林晚星,是你的主意?」王法問。
嚴茗沉默了一段時間,最後下定決心般地說:「是我。你可以這樣理解吧,心理學實驗除了人為幹預控制變數的方法以外,還有一種自然觀察法。蔣旬的存在提供了一個契機,一面是我校教育心理學歷年來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另一面是需要得到教育的學生我們想看看在自然條件下林晚星會做些什麼。」
巧妙的安排,對「好奇心」的完美利用,稍加引導但不做干涉,儘量保持自然地觀察。
陳錢兩位老師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但很多東西顯然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外。
「那麼我呢,一個有心理問題的教練,你想用我觀察她什麼?」
「我發誓我給的都是建議,我沒有用任何心理學暗示手段讓你去她的身邊。是你自己選擇了梧桐路17號,聽到你和你父母交流新地址的時候我驚呆了。我們為她安排了那麼多刻意相遇,但只有你,是她命中註定的意外。」
王法站在天台凜冽的風口,這裡到處是他和林晚星生活的痕跡。
他們在這裡聊天,看電影,觀察不遠處的球場。林晚星會在這裡工作,記錄學生們的日常,也會照顧花草指揮學生們做這做那。她一直謀劃著名養只貓和一條狗,但始終沒有撿到合適的。風裡好像都卷著她的笑聲。
無論聽嚴茗說多少,王法腦海中只有林晚星。
她很明顯想要逃離這一切,可偌大的社會關係網卻將她交織其中。
她被觀察著,被人引導著做了許多事。
直到她選擇離開,王法甚至慶幸她終於走了。
「雖然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我現在可以理解,她為什麼要走了。」王法平靜地說道。
「問題就在這裡,fred。」嚴茗換了個坐姿,鄭重說道,「林晚星作為自然觀察實驗物件,我們瞭解她,不認為她會一走了之。你可以尊重她的選擇,不再過問,或者,幫助她走出來。」
「明白。」
嚴茗坐在餐桌前,開啟了電腦,她看著螢幕上的內容,再次告誡王法,「如果你想了解她的故事,可以開啟郵箱。但這是一個死局,當事人從一開始就選擇自殺,沒有人知道真相。」
按下傳送鍵前,嚴茗這樣說道。
第120章 舒庸
死者名叫舒庸。
1959年生人, 永川大學心理系終身教授。
1977年,舒庸進入永川大學心理系學習。
1981年,舒庸畢業, 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同年9月,舒庸進入永川大學心理系,先後擔任助教、講師。
1995年,舒庸前往美國chu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回國後,他潛心兒童道德心理學研究。
和現在擁有華麗履歷的學者相比, 舒庸教授生平相對簡單樸素。他鮮少參與社會活動,潛心學術,並主持了大量重要研究。
同時, 舒庸熱愛教育工作、悉心指導學生, 在當選永川大學心理系副主任後, 他仍然每週堅持承擔大量教學工作。
舒庸教授和夫人何悠亭生活清貧,樂於助人, 資助了超過1000名貧困學生,工資除基本生活所需外全部捐獻。
就是這樣一位深受學生喜愛,在安貧樂道的教授,於一個隆冬的午後, 在自己辦公室結束了生命。
而林晚星,是舒庸生前,最後見過他的人。
開啟郵件前,王法其實沒有猶豫。
他做了足夠的心理建設, 設想了很多林晚星被指控的「惡行」, 但舒庸的死亡, 完全顛覆了他的認知。
這不是什麼極致的暴力事件,而是一場陰暗潮濕的雨。
舒庸自殺後,林晚星作為生前最後和他接觸的人,接受了警方調查。
調查內容不可知,但很快林晚星就回來了。
在郵件中,撰寫人用上了「無罪釋放」這個詞。
因為警方確認,舒庸是自己踢倒了腳下一米多高的心理書籍,懸樑自盡的。
死亡現場滿地卷帙,沒有他殺痕跡。
林晚星在法律上脫罪,但撰信人認為,林晚星必須接受嚴厲的道德審判。
因為她涉嫌精神控制舒庸,使舒庸教授飽受折磨,愧對家人,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郵件中附上了舒庸教授寫給夫人何悠亭女士的親筆道歉信。
舒庸教授最後說:悠亭,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