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還是在徐州
夜裡,糜竺秘密來見陶謙,面帶喜色地說道:“主公,闕宣答應我們裡應外合泰山郡的事。”
陶謙點了點頭,也說道:“臧霸有些不識時務,沒有拒絕,但也沒有答應,只是模稜兩可地回覆說他最近身體不適,需要休整,但必要的時候他會出兵相助。”
糜竺分析道:“依竺之見,若是我軍大勝,臧霸就會乘勢相助;若是我軍兵敗或者僵持不下,臧霸就會隔岸觀火,保持中立。”
陶謙冷笑道:“這個臧霸一直不把老夫放在眼裡,要不是看他從不跟老夫作對,老夫早就派丹陽軍滅他了。”
“不過現在這個臧霸越來越不聽話,等老夫解決完曹操,下一個目標就是臧霸!”
……
這段時間天下大勢變化不斷,一共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楚王袁敘、蜀王劉璋、燕王公孫瓚,三王鼎立並沒有持續多久,只有一小段時間。
為什麼是一段小時間呢?
因為天下局勢變化太快了,任誰也沒有想到,前不久大勝的公孫瓚居然在短時間裡兵敗身亡了。
當日,袁紹兵敗後撤的途中,得到袁敘稱王的訊息,大吐血再加上直接跌下馬,當場不省人事。
謀士許攸見狀,心生一計,讓袁紹詐死,全軍掛孝,誘惑公孫瓚來攻。
公孫瓚果然上當,全軍出擊,結果中了袁紹的埋伏。
袁紹麾下顏良、文丑這一仗更是展示了河北名將的威名,親率一支鐵騎,連斬公孫軍十餘名將領,直撲公孫瓚本人。
因為趙雲護送公孫瓚女兒去荊州,無人可擋顏良、文丑之勇。
最後公孫瓚死於顏良之手,部將田楷、嚴綱、單經全部死於亂軍之中。
公孫瓚孤注一擲,希望一戰拿下袁紹,結果反被袁紹大軍擊殺,只能讓人感到戰事瞬息萬變。
公孫瓚兄弟公孫範和鄒丹、田豫等部將,繼續以公孫瓚之子公孫續為主,同時放棄大片土地,帶領著殘兵敗將退回北平。
張燕得知之後,心中大罵公孫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孤木難支,張燕知道自己一個人擋不住袁紹,也急忙率軍撤走了。
不過臨走前,張燕向甄深索要一批糧草,用於跟袁紹打持久戰。
已經出賣一次袁紹的甄深,一咬牙決定徹底反了袁紹,秘密給張燕提供了不少糧草。
袁紹這仗大獲全勝,連追帶打,擊殺加上俘虜公孫瓚的主力軍,預示著公孫氏無力抵抗,被滅已經是遲早的事。
於是乎,袁紹這下可以騰出手來,插手中原的事情,當下就派出文丑、審配等心腹武將帶領三萬精兵前往東郡協助袁熙,向天下人宣告“袁紹來了”。
袁紹先鋒大軍的南下中原,預示著他和袁敘之間的戰爭,很快就要開始了。
同時曹操、呂布、孫堅對於袁紹入駐東郡感到十分憂慮,心中想著要不要修建三角聯盟共同進退。
可就在此時,南陽的馮芳又開始“作妖”了,彷彿要跟袁紹作對一樣。
南陽軍張合帶領著徐晃、魏延、鄧當、呂蒙等將,同樣領兵三萬入駐河內郡對東郡的冀州軍形成了一定的威懾,使得冀州軍不敢輕易有下一步的計劃。
曹操、呂布、孫堅紛紛對馮芳這個行為點贊。
這讓緊張的中原,似乎又平靜一點,不過這個“平靜”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
第二件事:徐州的陶謙打著賊喊捉賊的旗號,說要剿滅妄稱天子的闕宣,實則卻和身處泰山郡的闕宣裡應外合,攻打泰山郡。
駐守泰山郡的夏侯淵自然極力抵抗,但外有徐州軍劉備、張飛、關羽、太史慈、糜芳、曹豹等人,內有闕宣策應,夏侯淵腹背受敵,只能一邊發求救信,一邊緩緩後撤,放棄地盤,從而保留主力軍。
夏侯淵知道攢這些士兵的不容易,地盤沒了還可以再打回來,士兵沒了,那就是真沒了。
曹操得知訊息之後大怒,痛罵陶謙老眼昏花,分不清局勢,這個時候居然還發兵攻打自己。
不僅曹操想不通,郭嘉、荀彧他們也是想不通,陶謙是不是老糊塗,這個時候袁紹和袁敘兩兄弟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陶謙居然還挑起內亂。
縱使曹操他們再想不通,但也只能率軍前往泰山郡支援夏侯淵,同時修書三封請求呂布、孫堅兩方勢力相助。
期間,劉備聽從陳登之計,明面上按兵不動